9月2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共同主办的“讲述中国新疆故事与新疆电影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不少电影行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这一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冰山上的来客》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经家喻户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黄高刚表示,近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创作。“我们总是贯穿世界大爱的主题。在艺术探索方面,始终坚持主旋律电影的艺术表达和类型化叙事的创作理念,努力探索中国少数民族主旋律电影的突破与进步。”
据了解,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设立了“中国故事:天山牧歌”展映单元,展映《真爱》 《远去的牧歌》 《歌声的翅膀》等6部新疆电影。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都谈到了这些电影,并对推动新疆电影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电影作为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讲述中国新疆故事的重要载体。新疆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园林的美丽瑰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任彦斌。
任彦斌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新疆电影始终坚持现实题材的创作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从“国家大规划”和时代浪潮中寻找电影素材和创作灵感,在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道路上不懈追求,用光影描绘风云变幻的社会景观和火热的人民生活,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努力用电影书写和记录伟大时代。集中力量拍出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一批精品电影,在举旗、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显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任彦斌介绍,以天山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新疆电影人艰苦奋斗、世代传承,在选题材、讲好故事、做精品上下功夫。他们制作了170多部电影、230多部纪录片、2000多部电视剧,先后获得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影“中国观察奖”,深受业界好评。
近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发布了《真爱》 《钱在路上跑》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昆仑兄弟》 《远去的牧歌》 《歌声的翅膀》 《真爱》等一批优秀影片,秉承“主旋律电影的文学表达,类型化叙事”的创作理念,努力探索中国少数民族主旋律电影的突破与进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设立了《中国故事:天山牧歌》的放映单元,集中放映这六部电影,受到了影迷的一致好评。
新疆电影协会主席、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黄高刚。
新疆电影协会主席、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黄高刚表示,天山电影制片厂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始终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观察普通人的命运,始终把人民的幸福、温暖、幸福、悲欢作为我们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放映的六部电影,是基于诚信和创新的艺术实践,也是我们为中国电影园地增添一抹亮色的初心。
“我们的艰辛历程和小小成就,都源于几代天英人的承诺和坚持。我们始终坚持耕耘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沃土,坚持无重点的创作思路,不断突破自我,蜕变重生,迈向一个又一个高峰。”黄高刚说。
一线电影创作者如Sirzati Yahefu,
中国影评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少数民族电影可以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新疆电影,要加大投入,精心打造更多高质量的新疆电影,展现新疆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沙丹从电影策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包括希望形成持续稳定的电影节目输出、经典电影永久回顾展、通过电影节面向大众的展映等。“在电影节期间推动新疆文化走出去、走进来,并通过细致的包装和营销来落实,这一点非常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通道说,《远去的牧歌》01001《歌声的翅膀》等新疆电影让他深受感动,但如何传播这些电影,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他建议创作一些以市场为主体的电影类型。拍摄时考虑话题设置,在文化深度和艺术表达上进一步提炼,通过话题和思想引发文化圈讨论;创作时要考虑互联网思维,重视媒体传播,让电影更年轻。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党委书记孙向辉也提到了宣传的重要性。她建议尽快培养和吸引熟悉宣传规律、了解新疆电影和新疆文化的专业人才。她还建议加强电影文化建设,如制作电影文化创意产品、设立电影博物馆、电影主题展览等。“我们希望新疆电影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3.0和4.0时代。”孙向辉还透露,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向导》将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数字化存储和智能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