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梦想最终照进现实
前后进入荒漠11次,最长的一次达一个月之久,217天的荒漠生活,700多天的拍摄制作,《杰克卡特的生命》完成,通过审核,作为新疆首部即将登上央视纪录频道的“草根”纪录片,拍摄组三年的努力迎来了春天。

2013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在四川举行,300多位海内外业界极具知名度的纪录片创作者、制作人以及电视台和电视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纪录片提案活动。
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中、英、法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涵盖社会、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经过初评,共有20个选题成功入选提案大会。凭借《杰克卡特的生命》的优秀表现,候鸟工作室受邀参加,他们选材于新疆故事的《少年与马》也位列其中。
目前,全国有2000家以上的社会制作机构可以制作纪录片,但由于过去播出量有限,很多公司为了生存发展,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做广告片、宣传片上。而不少怀有社会责任感和纪录片情结的导演梦想着制作出高水准的作品,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播出平台。
央视纪录频道将委托制作的对象投向了这些公司。“纪录片可以说是影视产品中最后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土地了,这是难得的机遇。”三多堂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蒙说,三多堂通过和央视的合作,已经承制了诸如《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得知我们来自新疆,许多人坦言羡慕新疆所拥有的资源,都透露着神秘感,是纪录片的富矿之地。现在无门槛的平台有了,我们想用纪录片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新疆。”刘鹏说。
《杰克卡特的生命》即将播出,刘鹏和牛谊来不及庆祝就投入了《少年与马》的紧张拍摄,8月,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一个名叫香港的少年与马的故事将搬上荧屏。
迷失——等待是最痛苦的煎熬
一年时间拍摄剪辑1分钟的预告片,对于时长48分钟的纪录片也只是个开始。
“国内很少有人拍摄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大多是国外引进。”牛谊说,这非常考验摄影师的耐心,他们也一样,多次有过放弃的念头。
一次拍摄组在灌木丛中发现一个鸟窝,所有人都抑制不住兴奋。“在长时间的寻找中,意外发现鸟窝,这就好像天上掉馅饼,太开心了。”牛思源说。
大家给这窝鸟蛋做了标记,满怀信心地回到附近的村镇补给食物和水,不到一天时间,当再次来到这里却再也没能找到鸟蛋。
牛谊说,很有可能是被天敌吃了,一整窝鸟蛋,全部失踪,等于之前所付出的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重新寻找新的生命,重新开始新的拍摄日程,可是在这一望无际的荒漠,到哪里再去找隐藏在暗处的动物?它们似乎总是能敏锐感知人类的靠近。
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的荒漠,像个原始的空间,彼时,这种安静和荒芜几乎要将人逼疯。
长时间的荒漠生活使每个人缺乏维生素,嘴唇干裂,情绪暴躁。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苦守了20多天拍摄仍然没有任何进展。
迷失,没有方向;狂躁,互相争吵;放弃,万念俱灰。
徘徊——不放弃重遇转机
回想当时的犹豫,现在大家庆幸还好没放弃,所以重遇转机。
在分不清方向的荒漠里,发现一处废弃的羊圈,更幸运的是,还有三四种动物选择这里当“家”。
“角落里还有一窝沙漠刺猬,一窝刚下的鸟蛋,一切的一切,简直是专为大家而准备。”刘鹏说。
这一次,吸取上回的教训,大家轮流看蛋,每过几分钟看一次,终于拍到了完整影像。
“目睹生命破壳而出,见证生命繁衍,我们想把这些给更多人看。甚至一秒都不能等。”牛思源说,退居小县城,一找到有信号的地方,就把小鸟和小刺猬的图上传网络、微信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那种心情太微妙了。
小家伙出生之后,拍摄成长过程,最是为难摄影师。
“每个人为了这部纪录片能走出去,尽量每一秒的画面都拍到最好,就为了角百灵喂食幼鸟的镜头,阳光暴晒下趴在地上6个小时,这样的事很常见。”牛谊说。
用72个小时的守候,拍摄到幼鸟破壳的那一瞬间,徒步7、8公里的路程,来搜寻避日蛛的踪迹,在烈日下、风沙中,追逐沙蜥的脚步,为一个移动的镜头捕捉刺猬的影像,无数次支起摇臂……
回顾拍摄的过程,有辛酸、有遗憾,对于拍摄组的成员来说,最多的却是守候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