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讯
影视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影视资讯 > 影视资讯 > 正文
用影像抢救新疆的活态文化 —著名纪录片导演、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新疆影视网转载  更新时间:2016-07-04 11:02:39

2011年11月,由著名纪录片导演、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刘湘晨拍摄的纪录片《阿希克:最后的游吟》获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纪录片最高奖——金熊猫奖,这是新疆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视节大奖的人文类纪录片。3月23日、24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新疆学术论坛”上,《动机与呈现:刘湘晨影像作品展》作为论坛开篇在师大学术报告厅展映。展映的《太阳部族》《驯鹰人》《大河沿》《献牲》四部纪录片颇受观者好评。

   为此,记者走访了刘湘晨先生,话题就从获奖纪录片《阿希克:最后的游吟》谈起——

   记者:湘晨导演,你是如何发现阿希克这一拍摄题材的?何谓阿希克?

   刘湘晨:《阿希克:最后的游吟》拍摄机缘很巧,那年应自治区文化厅之邀,我接受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的拍摄任务。在做这部申报片时,我发现了这些行吟的民间艺术家(阿希克),一年以后,开始着手拍这部纪录片。从2004年持续拍摄到2005年,拍完之后,一直没有钱剪辑,直到2010年才和我的老朋友合作,将这部片子剪辑完成,没想到推出来还挺受欢迎。

   阿希克是维吾尔族民间流浪艺人,通过片中我们所拍摄的这种方式完成修行、忏悔,同时也为维吾尔木卡姆提供了最鲜活的呈现。因为木卡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曲,第二部分是民间叙唱即达斯坦,第三部分是麦西来甫,这一部分主要是由阿希克来唱。在麦西来甫中也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经久流传的民歌,短的几十年、长的几百年;再一个是起颂曲、劝诫曲、忏悔曲,大概就是这些。如果没有阿希克,就没有木卡姆的麦西来甫这一部分。而且木卡姆三大部分比较起来,第三部分麦西来甫相当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是最能表现民间的生活样态和风貌,是最具生气的部分。这部分有很多民间的创作,更多地表现了当地的文化,当地人的心路历程和体验。特别是对土地的热爱,对爱情的热爱。如果没有麦西来甫这一部分,木卡姆就缺少了最有生气、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最能承载民间情欲的部分。这就是阿希克存在的意义。

   阿希克的吟唱,是木卡姆最重要的民间流传和传承方式,他们是麦西来甫生存的根基。他们是木卡姆最重要的民间流传和传承人,从这个角度讲,这些行吟诗人、游吟者、流浪艺人的状态是最值得关注的。

   记者:你再三强调阿希克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的价值,你如何看待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刘湘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比较复杂。我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木卡姆在新疆经过两次大的文化整合,一次是伊斯兰教的进入,这是一千多年前。伊斯兰教进入时的整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本的整合,它吸收了很多中世纪中亚一些诗人的诗句;另外就是在它的动机和行为上的整合,把它原来的隐修、流浪整合为对麻扎的朝拜,这是一次整合。第二次大的整合是叶儿羌汗国时阿曼尼莎汗的整合。阿曼尼莎汗把很多木卡姆搜集起来之后,将它变成了雅乐,成为维吾尔民族的昆曲和京剧,走向宫廷了。所以它就有了场合的要求、演出的规制,服装的艳丽华美等。

   但木卡姆的原样是怎样的呢?在木卡姆形成之前,新疆有个baiyawan(音),意思是旷野之歌。当然现在文本很少见了,我们想象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人们基于新疆特殊的地缘环境,内心对孤独、对困顿、对思念、对爱情的依傍等等感情的直接表达。所以木卡姆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地缘的特点决定了文化样式的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从这个角度讲,有的人说是因为伊斯兰教的传入而有了木卡姆的广泛传播,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特殊的地缘。因为荒漠中一个一个被隔绝的绿岛,它的交往、它的进出都非常困难。所以木卡姆还是旷野之歌baiyawan的时候,地缘因素就直接折射在人内心里了。

   因为这个原因就导致了木卡姆不是一个唯新疆独有的现象,横向来比较,从也门、阿拉伯半岛一直到两河流域一直到中亚,世界环沙漠的地带都有木卡姆,包括印度。可以想象,只有在这相似的地貌、地缘环境之下,才产生了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用以表达心灵感受的木卡姆,这是平面地来看。

   纵向来看,为什么维吾尔族有木卡姆,其他民族都没有木卡姆,原因就在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貌、地理环境、地缘条件不一样,从而给人的心理投射也就不一样。所以只有维吾尔民族选择了木卡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木卡姆正好是新疆这片自然地理现状的音乐传达、艺术传达、演唱方式的传达,我是这样来解读它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每一个来过新疆,领略过新疆自然山水的人,都能理解那种大漠所带来的荒凉、凄怆,干涸,会给人心理带来怎样的投射。即便你没来过新疆,但听过阿希克的吟唱,你也能感觉到这就是新疆地理现实的投射。你能明白,它为什么会有这种苍凉的东西在里面,它总能唤起听者对人类命运、对生活本身的无尽思考。

   记者: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个统称,其下还有库车木卡姆、喀什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你如何认识这些保有各自鲜明地域特色的木卡姆?

   刘湘晨:新疆这么多木卡姆,我们现在统称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实际上它的分布,越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十二木卡姆越流行,反而在刀郎木卡姆里面,则更多地保留了没有被整合的样态。直接是自然地、人们在特定地域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的呈现。

   哈密木卡姆也比库车和喀什的木卡姆有更多不同的东西。经过整合的它,大量运用了很多文人的诗作,美感确实很充分。但是木卡姆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后来的整合,而是因为民间的这种自然存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心理投射依然顽强存在,这种古老的表达动机和表达欲望依旧。每个人都有用木卡姆表达的动机、表达的需求、表达的能力。他们唱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没被整理,它其实就是木卡姆的原生样态,说它是维吾尔人的水、阳光、生命,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在被戈壁和荒漠包裹下的绿洲,如果没有这种生命的表达,你的精神将会一片空白,你的精神将会没有支撑。

   这是我对木卡姆的见解,我的解读来自于这么多年的拍摄、观察、体悟和记录,在维吾尔人中你会发现城里人一再强调的是十二木卡姆,因为那是“京剧”和“昆曲”,这是很骄傲的事情。实际上如果仅有十二木卡姆不足以支撑新疆木卡姆走到今天,只有更强有力的东西才能赋予木卡姆以生命,那就是基于地缘的心理投射,人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对情人、故乡才会那么投入地一咏三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是宗教(因素)。所以有一种说法,歌曲里所说的“真主”可能就是一种叙事对象而已,被整合成了对象,其实吟唱者表达的还是他自己。

   东疆的木卡姆更汉族化,它有点像内地的社戏。包括那种大襟衣服,现在都见不到了,这是满清时候遗留下来的。再一个就是四弦胡,四弦胡的创制也深受汉族影响。而刀郎木卡姆则更多地保留了baiyawan时代的特色,没有经过前面所谈的历史上的两次整合。整合对于维吾尔木卡姆的样态变化起了很大作用,它确实更雅。但是如果十二木卡姆就是全部的木卡姆,那木卡姆就流传不下去了,就跟昆曲一样。但是现在它跟昆曲真的不同,它有强大的生命根基,强大的生命需求,麦西来甫的重大价值也就在此。最能表达民间情绪的,生活百样态的就是麦西来甫,这里面民歌也最多。再看看刀郎木卡姆,几乎全是这种民歌形态,很少有文人雅作。

   记者:除了关注维吾尔文化之外,你还按新疆海拔的垂直分布,分别关注到塔吉克、柯尔克孜等诸多民族的文化,这从你拍摄的《太阳部族》《驯鹰人》《大河沿》等纪录片中都可看出来,作为一位从新疆这片土地成长起来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你怎样看待新疆文化?

   刘湘晨:面对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新疆,我不认为我们是什么发现者,首先我们是受惠者,因为我们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不同的生活习俗,让我们受益很多。我是平视甚至是仰视着我们新疆的。我们是受惠者,倒不是新疆给了我们什么特别的恩典,要让我们感恩,而是新疆校正了我们认识事物的视角和距离。给了我们很多在细节、质感方面,尤其是知觉层面的启发,看待事物的视角和触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走到内地,很多人都对我的族别感到疑惑,说我是汉族人的很少。有认为我是哈萨克族、蒙古族的,还有人认为我是维吾尔族,当然不是仅停留在长相的判定上,主要是在认知上,觉得我是,这很重要,这是从新疆文化的角度给予的判定。

   我们跟前辈的文化人不一样,我们有更高的自觉性。再就是感触、认识事物的视角和方式更接近本真的东西。最接近本真的状态才是正确的,至少是最接近正确的状态。我觉得我们新疆放羊的方式、吃肉的方式、言谈举止的方式都充满了温度,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

   说到拍纪录片,拍摄者和被拍摄的对象之间就不应该有距离,要尽量地贴近最自然的状态。不是把文化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而是去真实地再现渗透了文化的生活。而且新疆的这些文化影像拍摄下来对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都具有缅怀不尽的美感,都是人类文明业已稀缺的参照。

   文化样态有一个从前到后的过程,但是文化样态由其地缘环境来决定。地缘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一个民族选择自己文化的方式。从一个切片,比如说影像记录,你能看到横向沉积了的文化样态。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状态可能就是过去也可能就是未来,切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非常有意义,它还原了过去重要的生活样态,是已逝去的原生态文化的鲜活呈现。过去没有影像这种方式,顶多有点插图和照片,现在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条件可以为我们提供影像技术记录我们的生活了,可许多原生态的东西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快速消失。现在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记录,这些原生态的环境、生活方式都没有了,再也不能呈现这些原生态的生活样态了,这种文化损失如何弥补?

   记者:说到底,你做的也是抢救文化的事,只不过是以影像的方式?

   刘湘晨:对,是抢救文化。通过影像的方式抢救活态文化。活态文化》主要讲述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杰出艺术价值、非文字形式表现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间民族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传统工艺、手工艺,如染织、刺绣、剪纸、年画、雕刻、面花、竹藤编织等民间艺术。 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我本身也不会干别的。就想着先把这些反映新疆多元文化的纪录片多拍一些吧,我跟我的学生说,我年龄大了,已经来不及做完了,细细评论研究的工作,就留给你们做了。我们这代人就抓紧时间抢救,多拍一些影像,多留下来一些,供年轻人以后研究。

本平台是新疆首家影视资源综合服务垂直门户,为您提供新疆影视器材设备租赁,新疆影视演员及影视专业人才,为各类影视剧组提供制片服务及协助拍摄。详询:0991-2301114
摇臂出租
TEL:0991-2301114
ADD: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东路北六巷89号1栋3层
影视器材租赁
 
Copyright 2021 @ 新疆影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Www.XJyingshi.coM 新疆影视设备租赁|乌鲁木齐影视设备租赁|新疆演员人才推荐第一站 本平台是新疆首家影视资源综合服务垂直门户,为您提供新疆影视器材设备租赁,新疆影视演员及影视专业人才,为各类影视剧组提供制片服务及协助拍摄。网站备案号:新ICP备2021000844-1
LINKS
顶部 客服 联系 微信 底部
联系我们关闭

新疆影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联系人:丁丁老师

电 话:0991-2301114

手 机:18999158250

邮 箱:xjyingshi@QQ.com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东路北六巷89号1栋3层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