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两份调查报告,引起了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报告深入阐述了境外影视作品对我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影响,为此,自治区党委要求首先解决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作品匮乏的问题。同年,由新疆电视台牵头成立了“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影视作品领导小组”,先后策划、制作、播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民语影视作品,在我区少数民族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纳瓦》打开民语节目创办新思路
“《纳瓦》好看,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演出,舞台也漂亮。”偶然的一次机会,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民帕提古丽·尼亚孜意外地发现了XJTV—9播出的维吾尔语综艺节目《纳瓦》,从此,每到周五晚上,帕提古丽·尼亚孜一家老小,总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
“其实,在《纳瓦》之前,新疆电视台已经尝试过很多类型的民语节目制作,但收视率就是不见涨。”3月7日,新疆电视台副台长、民语影视办公室主任吾买尔江·穆罕么德告诉记者,“以往制作节目,都是电视台自投、自制,大多数时候,辛苦制作出来的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却很不理想。作为一个电视人,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却也无可奈何。”
如今,在确立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之后,通过一纸合同,新疆电视台将节目的策划、选择、制作等,全部交给有实力的影视公司负责,电视台只进行节目的最终审查等环节。“从市场中、百姓身边涌现出来的节目,更接地气、更有看点,收视率高,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吾买尔江·穆罕么德说,通过《纳瓦》这一档节目,新疆电视台找准了民语影视节目制作的窍门,也打开了我区民语影视节目在创办上的新思路。
众多“人气节目”相互良性刺激
在《纳瓦》上尝到了甜头之后,新疆电视台民语影视办公室又陆续推出了求职真人秀节目《我是应聘者》、哈萨克语音乐选秀节目《天籁之声》、多语种民俗脱口秀节目《幽默茶吧》等一批收视率颇高的“人气节目”,其中《我是应聘者》与《纳瓦》一道,始终位居新疆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前三甲。
“老百姓想看什么节目,我们就去创办什么节目,一切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因素。”新疆电视台民语影视办公室副主任唐玉琪说,正是通过这种专业的市场化运作,不仅提升了各档节目的收视率,也为电视台、影视公司等均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和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力。
“举个例子,过去XJTV—2的综艺节目《麦西来甫》收视率一直很高,但自从《纳瓦》开播,它的收视率就慢慢出现了下滑,为什么?因为《纳瓦》的形式更草根,更接地气,更受少数民族观众的欢迎,那么,《麦西来甫》就需要改进、提升,来重新夺回关注,这就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唐玉琪表示,只有类似的刺激越多,民语影视节目才能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才能真正摆脱过去“鸡肋”的感觉。
成就少数民族青年的梦想
“随着民语影视节目类型的不断丰富,节目内容的精准、到位,成了实现市场化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吾买尔江·穆罕么德告诉记者,目前,大型维吾尔语室内情景喜剧《幸福家庭的烦恼》已经拍摄完成11集,按照进度,有望在2014年夏天跟我区广大观众见面,同时,在后期制作中,制作方将特意在剧中附上汉语字幕,让不同民族的观众都可以去欣赏这部精彩的电视剧,诸如此类的贴心小设计,也将会在今后的各类民语影视节目、影视作品以及译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在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社教等节目制作中,还常与各地州市合作,如维吾尔语节目《沃土》、《麦西来甫》、《雪莲花》等节目,已有多期是通过与地州市电视台合作录制完成的。也恰恰是通过类似的合作,逐步提升了新疆电视台民语影视节目在各地州市观众中的影响。
由于节目和影视作品制作的需求,几乎每一档节目、影视作品的背后,都带动了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在参与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少数民族青年学到新本领的那种欣喜,领到报酬的那份开心,扩大见识时的那份好奇。普普通通的一个民语影视节目的制作,就为少数民族青年带来了多种的快乐,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吾买尔江·穆罕么德说,也正是通过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的积极加入,各影视公司的逐步专业化等,我区民语影视节目的制作才能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走得更快、更好、更贴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