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点击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频道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节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来,新疆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天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频道就特别推出了“见证60年”系列访谈节目。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山电影制片厂,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壮大中克服重重困难铸造了丰功伟绩,并且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显现出特殊的地位,书写出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为大家邀请到天山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国家一级译制片导演马合萨提·卡德尔汗,国家一级电影摄影师木拉提·买买提来到节目中做客,首先欢迎两位的到来,两位先分别跟网民朋友打声招呼好吗?
工资又低,天天喝白开水,然后再上班,同志们没有离开过岗位。大家都很努力,特别爱电影事业。70年代以后,我们第一个片子拍的是《向导》,这部影片是谢非导演来拍的,拍出来后很成功,非常好。然后国家和自治区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国家给我们下了任务,每年拍一部或者是两部,国家拨款,拍完以后,片子就收回去了,中央拿去自己发行,没有我们发行的份。这样拍出来了《向导》、《姑娘坟》等片子。慢慢进入到了市场化了,这时期也是很困难的时期。那时候不用说我们拍电影,我们主要是靠合拍片,目的是把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厂标给他们以后,他们给我们钱,我们拿到这些钱以后,我们再拍一些小的电影。
我们电影长有厂长、书记,我们进行分工,每个月7号发工资,我们领导出去到处借钱,给职工发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拍出了好多电影,这个成绩中央电影局领导、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宣传部、广电局认可讨论以后,他们认为唯一一个天山电影制片厂为什么不养活呢?2000年,王书记还有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还有广电局的领导做了一个决定,给我们拔款,把我们单位从企业的性质改成了事业单位。尤其是我的工资水平,在企业的时候才拿700元的工资,改成事业单位以后,我就拿到了2000元的工资。有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少数民族职工都哭了,他们感谢我们党,感谢我们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0年以后,我们拿到工资以后心理就踏实了,我们就要努力拍好电影。
国家和自治区给我们的政策是每年拍两部电影,或者是一部电影也行。只要拍出好电影,给二百万左右。包括刚才我说的《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美丽的家园》、《大河》,还有刚拍完的一部哈萨克族题材的《鲜花》。电影局领导和自治区领导认可两部影片,他们认为这两部影片特别好,特别是刚刚拍完《鲜花》,不能说是新疆和中国发行,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全部要发行,这个片子特别好,特别美。而且李屹部长说:“‘7·5’事件过去以后,天山电影制片厂又拍出了一部好电影,这就是我们的好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大草原。”大家要看,国内要看,国外也要看,这是一部很好题材的电影,国内国外的人全部要看。
天影厂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140多人,加上离退休人员有380多人,全厂的少数民族职工比例比较大,我们有十个民族组成。大家都在电影行业工作。
我是1985年入厂的,是电影学院毕业以后回来的一批学生。这之前拍了一些片子,我们大概也知道一些,刚才马厂长也说过。1985年回来以后,厂里都在拍片子,那时候是企业单位,2000年开始转成事业单位。
现在的领导班子上来以后,和前面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对比,整个生产影片和厂里的状况都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的领导班子在各方面都按照自治区宣传部和广电局领导下都一直拍好片子,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以致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美丽的家园》这部片子,是中国第一部打入中亚的片子,这部片子,王乐泉书记看完以后,就觉得,这部片子为新疆增光了,并且说:“你们需要解决什么困难?”厂长给王书记汇报了一些情况,就给我们厂进了一套设备,从那以后陆续的进了很多设备。以前的设备是50年以前的设备了,我们在拍片子的时候一直是从外面租用设备,从那以后自己买了设备,后面又进了飞线编等,工作条件也改变了。一部分投资经费也缩小了,利润就扩大了。我们租用设备的钱是非常高的,一般都花两三百万,包括灯光、摄影机、大炮。
主要是老一代想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按照原有的生活去生活,新一代想去发展,到城市去学习本领,再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国际题材,其实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存在的问题,都有过这种问题。这个片子拿到国外去,当时我和导演一块到法国搞中国影展的时候,我们带的这部片子过去,当地人对这部片子非常欢迎。看片子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动的流泪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仅是在我们这里受到欢迎,在国外一样可以打动别人的感情。他们也提了一些问题,又谈到一些东西,都非常好,非常深刻,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看,孩子也提了一些问题,问:“哈萨克族民族在那里生活的挺好的,没有钱也可以生活的挺好。”有些小孩就说:“哈萨克晚辈特别尊重老一辈,里面有很多的镜头表现了这些东西。”虽然父亲有打孩子的地方,父亲还是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还是尊重自己的父亲。
这部片子拿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一个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全是阿拉木图很大的人物,当时我特别害怕,我们第一次把中国的片子拿到哈萨克斯坦去放映,他们的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看完电影以后,他们都哭,哭的一塌糊涂,反响很不错。
有一个人跟我说:“这个草原还存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还存在,而且整个的牛羊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认为,中国汉族人到草原来了以后,地方被他们占领了,哈萨克族好象没有草原了,没有苜蓿了,感觉整个草原都是汉族人。他们说我们亲眼看到这个影片,我们亲眼看到中国哈萨克族的生活比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还好,他们说感谢你们的中国,感谢你们共产党领导,草原还是自己的草原,生活还是自己的生活,我们有一个国家,我们没有拍出来一部哈萨克族好片子,你们一百多万哈萨克族人,拍出来一部反映哈萨克族人的片子,我也特别感谢你们国家。所以电影艺术是好多方面可以协调的东西。人家看到我们的祖国,看到我们祖国大家庭里生活的56个民族的生活,根本不是别人说的那样,而且比别人说的还好得多。我也拿工资,你也拿工资,他也放牧,我也放牧,他种地,我也种地,大家高高兴兴的和睦生活在一起,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些。
昨天李屹部长说,要好好的看这部片子。这是真实的故事,我们就是走进真实的生活去拍的,我们拍的就是现实生活的东西。这个意义特别大,而且是60年大庆的献礼片,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成绩都是国家赋予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根本拍不了这样的影片。还有《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的家园》、《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大河》等七八部影片,就是我们天山厂拍的电影里最好的、最棒的,内地和国外人都要看的喜欢的、满意的片子,我们的成绩就是国家六十年的时候,新中国六十年大庆活动的时候,我们送上了一份很好的礼物。
1958年拍了《两代人》,我的印象比较好。这部片子的主演是混血儿,女主演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演员,现在她已经去世了。这部片子是新疆电影刚刚起步的时候,1954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的,轰动了国家。还有一部片子是《天山红花》,是1964年拍的。还有一个是《阿娜尔汗》也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是特别美丽的影片。刚才我说的《两代人》《阿娜尔汗》是非常轰动全国的,《天山红花》不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片子。1979年拍了《向导》,这部影片拍出来以后,领导都非常喜欢这部片子,领导就让我们继续拍。《姑娘坟》、《买买提外转》、《不当演员的姑娘》、等好多好多片子一个接一个的出来,这些片子影响力也都比较大。
我们国家政策好,整个天山电影制片厂下马以后,天山电影制片厂承接了两千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并且培养出了不少的配音演员。通过我们的语言,哈萨克和维吾尔族等其他的民族,都看到了中国内地的好多片子。比如说一个农村的小伙子结婚,当时就喝酒闹事,这些片子出来以后,结婚那天晚上,小伙子不喝酒,都看我带过去的电影。后来婚礼上喝酒的人慢慢少了,这是一个大变化。不管在新疆各个地方,家里都有电视,农村都有放映队,每一个县都有一个放映车。
如果没有民族片和译制队伍的话,生活就不行了。否则的话,好多民族都不认识一些电影里的主人公,这样就慢慢的知道了电影里的老明星。
拍片子的时候挺艰苦的,我们厂里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它拍成功,也受到电影局很高的评价。以很少的资金拍到这样程度的片子,在全国来说是很少的。电影局在这方面就觉得,天山电影制片厂在任何时候能够克服困难,能够把片子拍好。电影局就把很多的片子让天山电影制片厂来完成。
很多电影厂家也愿意和我们合作,拍摄一些片子。拍片子的过程中,会受到资金的约束,还有拍摄环境很艰苦。如果拍山区题材的话,我们要在哈萨克毡房里住两三个月。在和田拍的时候,一大早到现场,太阳出来就开始拍,一直拍到天黑,还要拍一些夜景,我们的工作时间特别长,也特别累。
特别是这回拍《鲜花》的时候,山的气侯一会儿一种变化,本来是好好的,上去就下雨,或者是刮风。有一天全部准备好要拍最后一场戏,弄了100多个毡房,有一万多个群众演员,准备要拍的时候,下了一场雪。本来是绿绿的草原,就成了白白的雪原。
我们开拍的第一部片子《美丽的家园》,拍完之后,在全国发行以后,打入了中亚国家去发行,马厂长和厂里的领导班子对这方面特别重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联系,怎么把它带到周边国家去。这时候他们就通过这里的一些熟人打听,最后打听到哈萨克斯坦总统在海南的三亚休假,厂领导班子就到三亚去找总统,和总统见面,把片子放给他看。
通过这种努力,最后把片子拿到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各大报纸和媒体,对它的报道反映特别强烈。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回来以后带了很多东西做了汇报。中央宣传部有一个内部小报登了这个东西,王书记是通过这个途径了解到,把他们叫过去,听了我们厂领导的汇报以后,问有什么困难,给我们拨了500万,买了一些设备。
我们厂的发展,是和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广电局的关心是离不开的,还有一个是和厂领导的关心离不开的。
首先如果没有好剧本的话,拍不了好电影,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好编剧。有什么好的故事情节要进行挖掘,挖掘出来以后才能让他感动,要把新疆的方方面面情况介绍给编剧,编剧才认为新疆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才会拿起笔来写。谁来导,谁来摄,谁来操作,这些东西准备好了以后,我们要进行拍摄。要解决20多辆车,80多号人的吃住问题,还有解决牛、羊、马等劳动力的问题。有些人不会白演,通过当地领导我们给他们说好话。最后拍完了以后,要进行后期制作,最后领导审查。全部完了以后,还要发行,投资进去的东西要把它收回来。
如果发行好的话还可以,不好的话就会吃亏。可是新疆最近拍的这些片子,没有亏损过,因为大家都喜欢这些片子。电影最伟大之处,一位俄罗斯人看了《美丽的家园》以后,他特别感动,他哭了。各个国家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国家的优势,这层意思特别大。
起到各国之间的交流作用。可以看出,拍摄一部影片要耗费方方面面许多人的心血。
我们在和田拍《大河》的时候,特别感动,胡子特别长的老人,还有老奶奶,早晨五六百人去当群众演员,从早晨站到晚上,让他们坐,他们就坐,让他们干活他们就干活,让他们起来就起来,让他们跑他们就跑,让他们哭他们就哭,让他们笑就笑。后来我问他们,你们累不累?一位维族老头说:“孩子,这是一两天的事,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就像节日一样。你们到我们的家乡来,你们把我们的家乡宣传到全国。我们在这里一天站着都没问题。”所以老百姓也好,我们其他民族作家写我们这个民族也好,电影的魅力是非常大的。
我们拍了一部数字电影,也是反映山里牧民生活的。写剧本的时候,找了一位哈萨克老人,就问:“大爷,我这边有一片树,我们把这个树砍了,做房子,砍了烧柴不行吗?”老人问:“为什么,为什么要白白砍这棵树呢,你把树砍了,鸟没有了,鸟如果没有的话,草原上虫子就多了,草都让虫子吃了,我们的羊吃什么呢?”这是最简单的环保。你给他说环保的一些大的理论,他不会说大道理,但是他根深蒂固的爷爷的爷爷告诉他的一些东西,就是这样的。从这里就可以感觉到,是这么一回事,要了解这个人的生活。他那里烧东西为什么要烧牛粪呢?很少烧柴火,所以山上全是牛粪垛。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东西。这里还要靠厂里的领导去启发他,引导他,让他了解这个民族的生活,让他能够进入到这个民族。
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其他的题材东西一样可以拍,我们厂在外面也拍了不少的戏。《我们结婚吧》是在上海拍的。《诸葛与孔明》也是在上海拍的,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也是在内地拍的,这都是合拍的。比如说是一个厂标就可以换来十万元,这样就可以给我们的职工发工资了,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广电局开会,成立了电影处,专门就是做这个事的。我们现在有一个电影公司,以前是属于文化厅的,电影制片厂属于广电局,在两个部门,很多东西沟通不了,这次把电影公司也划到了广电局,电影公司就是搞发行的,乌鲁木齐好多电影院和地州市的电影院全部属于他们管,这就是我们的媒体了,就有地方可以去放片子了,也可以和别人交流。
比如我们拿到上海去发行这部片子,上海说可以,大家可以互相发片子。我们没有自己的影院,他们有自己的院线,我们把他的片子拿回来在这里发,这样就可以相互交流。
新疆题材的电影,新疆的少数民族演员自己演的电影,新疆人非常喜欢看。在我们自己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出来的演员,没有几个人能够认识。但是就新疆范围来讲,他们是新疆的明星。他们没有机会去参与内地的一些大片,所以好多人对新疆的一些明星不认识。我感谢电影局和自治区领导,他们支持我们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他们就拍不出来这么好的电影。他们给我们钱,然后他们把我们的片子推到全世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都知道《美丽的家园》,他们都看过,可是我国内地的一些人还不知道这部片子。
这次我带《买买提的2008》参加国际儿童电影节,当时片子全是让每个学校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来看,那里参赛的片子我基本上都看了,但是《买买提的2008》特别受欢迎,小孩看完以后,就鼓掌,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互动性比其他的片子还要强烈,因为我都看了。孩子们喜欢看这样的片子。因为青岛、大连特别喜欢踢足球,那边的孩子都喜欢踢足球,讲的足球故事他们就特别感兴趣。
我们刚刚拍完两部影片,一个是《大河》,一个是《鲜花》,今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今后还是要拍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拍好少数民族电影,去年28个学生去了电影学院,过两三年以后他们就毕业了,就会有新的血液。还有就是像木拉提老师这样的中年人的作品要推上去,要拍出好的片子。同时每年要拍一到两个长篇电视剧,二十集以上的。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样新疆电影事业就会越来越往前推的。1985年,木拉提等24位学生分到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现在我们完全靠的就是他们的力量。他们中的好多人都是我们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骨干力量,去年去电影学院这些孩子,他们毕业以后就会接上我们这些人的事,将来天山电影制片厂不可能垮台,而且要增加。因为是国家扶持我们,单位支持我们工作,新疆有新疆自己的特色,新疆有新疆特色的电影制片厂,才能发展的更好,和各个行业也一样,新疆的电影事业也是年年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是保密的,不可能说出来的,因为各个阶段要拍什么东西,准备请谁来写,请谁来导,现在属于我们的商业秘密。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宣传部、广电局的领导下,明年我们还会拍出好电影,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几个题材了。同时我们的电视剧也要抓好,拍几部电视剧。这些大片子出来以后,包括《大河》等,还获奖了。我相信天山电影制片厂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广。
应该会有变化的,很多片子在拍摄过程中,特别是新疆又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比如我到北京去,那边没有民族之分,一到新疆,民族的问题就敏感一些。新疆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在拍片子的过程中,怎么样去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肯定是存在的,直接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如果刻意的去表现一些东西,比如两个民族团结的东西,如果要编的话,就有问题了。一定要切合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它的切入点,才能把它拍好。
很多年之前,民族团结的片子还是学好莱坞,好莱坞不是民族团结,是种族团结。美国的种族问题有很多问题,但是在影片中反应不出来,在影片中一直反映的是他们怎么去和谐的生活,怎么样去发展,是很自然的来讲述。
我现在说一大堆,也没有什么用处。很多理念上的东西还要改进,还要进一步的深化,从生活中汲取一些东西,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题材,还是要具体到内容里去。我爱人的爷爷有一个养子叫严飞,是北影乐团的二级指挥,是拿国务院津贴的,现在已经去世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就是他写的,后来他说:“我在和田长大的时候,有一对养我的父母是维吾尔族。”他就过来寻找,当时王恩茂当书记的时候,把他搞成民族团结的典范。到现在为止,他的女儿和我们家的关系都非常近,过年过节大家都互相问候,大家都在一块。这个东西是非常自然的,用不着去刻画。
民族团结不是逼出来的,民族团结是很自然的东西。“7·5”事件以后反映出来的民族团结的事例,是大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喊口号的事情,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我们的民族肯定是团结的,不团结的话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好事情。
我们天山电影制片厂里有十个民族中,从来没有民族纠纷,没有见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互相吵架和打架,这就是民族团结啊。他们也没有说,我们民族团结吧,我们不要打架,我们不要骚扰。大家都没有这样说,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过年过节的时候,都是互相祝贺。这都是自然的东西。
这是节日喜庆的事情。还有一些悲伤的事情,我们厂有一位同志,在我们厂子里工作很长时间的灯光师,他有几个好朋友。我们拍完《买买提的2008》以后,他得了癌症住院一年,最后去世了。在住院期间,他的几个民族朋友天天陪他,就跟他一块聊天,一块玩,帮着看。去世以后,一直到49天的时候,都在他们家帮忙。最后一块上坟,清真寺里汉族朋友一样进去。
后来拍《鲜花》的时候,有几个女发行师,她们看了我们的拍摄现场,她看完以后,特别激动地说说:“汉族人和哈族人能结婚吗?”我说:“为什么不能结婚啊?”这不是汉族人和哈族人结婚不结婚的问题,只是文化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她们把文化和民族给混到了一起。所以很多东西不能那么去理解,要正确的去理解,首先是人,再是民族,这样去理解一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容易。
今天通过和两位的交流,也让网友们更加了解了新疆电影事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也了解到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一些情况,让我们看到新疆本土电影在崛起,为中国电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在今天节目的最后非常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节目中接受专访,祝两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