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线发行:让每个观众都能自由选择,为电影行业带来增量与挑
作者:新疆影视网转载 更新时间:2023-11-04 12:33:29
小成本电影日渐兴起,传统的院线模式面临挑战。为此,业内提出了“分线发行”的新思路。这一举措虽然还在探索中,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可能性。 想必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观影感受:每当热门影片上映,电影院千篇一律地放映着同样的电影,它们占据了大多数排片,想看其他的影片,要么排片很少,要么集中在非黄金时间。“千院一片”不仅带来同质化竞争局面,也让观众们在观影时无法实现自由选片,并不利于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当下,这一境况也为越来越多的影视从业者所关注,他们提出了电影分线发行的倡议,并在协同各方力量积极入局,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有望在观影过程中告别“大锅饭”。
现如今最为流行的电影发行模式,通常采用统一上片、统一投入、集中上映的方式,“千院一片”甚至“万院一片”成常态。尤其是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影院往往会在热门时间段排映同一部热门影片,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大家享受多样文化生活的选择权。日前,在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上,不少与会人士指出了这等行业怪现状。
以近几年上映的影片为例,《阿凡达:水之道》2022年12月16日上映首日排片率逼近80%,意味着全国有八成的银幕同时在放映这部电影。2019年4月24日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首日排片高达82.6%,次日进一步升至83.8%。其他热门影片首日排片率超过50%也较为普遍。
大量排映空间给了少数影片后,留给低成本、中小体量影片的排映空间就不多了。许多影片甚至根本没有登上大银幕的机会,一批优质影片可能就此埋没。过去就曾出现过不少导演、片方求影院增加排片的故事。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2016年,电影制片人方励为文艺片《百鸟朝凤》跪求排片的往事。当时,《百鸟朝凤》上映时遭遇的对手主要是《美国队长3》和《西雅图不眠夜》。上映第一天,《百鸟朝凤》只有1.9%的排片量,票房自然非常可怜,而《美国队长3》第一天就获得了接近2亿的巨额票房。上映一周之后,制片人方励发布视频,跪求各大院线经理多给《百鸟朝凤》排片。方励的理由一是因为这是老导演吴天明的遗作;二是这部影片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值得让更多人看到。怎料,方励这一跪,还真奏效。上映一周之后,《百鸟朝凤》排片率明显增加,最高时一度接近10%,而《百鸟朝凤》的最终票房也停留在了8000万元,这对于一部小成本影片来说,已是不错的票房成绩。
“当下影院排片资源浪费是比较严重的。影院资源被浪费的同时,有很多优质的中低成本电影在大档期被‘周末游’或者‘一日游’,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排片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教授支菲娜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今年的暑期档看上去似乎特别热闹与蓬勃,但就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距离理想状态还有比较远的距离,“当前,我们银幕数、影院数已经足够庞大,但是差异化的经营是缺少的,就像我们旅游中去到的仿古街,里面的每一个店,他们的口味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吃够了的预制菜,每个店里的水煮鱼都是一个味道。”
所谓的分线发行,就是不同的院线上映不同的电影。在此模式下,片方和影院可以根据待放映影片的特点、辐射区域的受众喜好等维度进行个性化排片——理想状态下,你想看的电影会被排在你习惯看电影的时间段放映,上映该影片的电影院也在你的日常活动区域内。
实际上,分线发行并不是新鲜话题。在北美和日本市场,分线发行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国内也进行过尝试,早在2011年12月15日,《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两部大片同时上映,博纳系影城就尝试了同时上映、分线发行模式,当时部分博纳系影院仅排映《龙门飞甲》。
与大片不同,小成本电影往往难以获得资源。过去,它们只能选择在全国大范围上映,分散了有限的宣发资金,收效甚微。现在,制片方可以与特定的院线达成合作,只在部分影院上映,从而集中资源进行精准营销。虽然放映范围缩小了,但小成本电影因此有了在商业上生存的机会。它们不再需要与那些投资数千万的大片同台竞技,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然,分线发行也给电影院带来了新机遇。在过去的模式下,小城市的院线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片方的安排,现在他们可以主动与小成本电影方合作,丰富上映内容,吸引更多观众。不同院线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对电影市场的繁荣大有裨益。
业内人士对分线发行普遍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小成本电影获得更高的成本回报比。片方可以与影院进行深入合作,制定适合本地观众的宣发方案。一些买断模式也在探讨中,这能提前为片方带来资金周转。显然分线发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小院线的实力是否能确保电影获得预期票房;不同院线如何协调上映时间等。但这些难题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期待。分线发行正处在起步阶段,业内各方都在积极寻找最佳的运作模式。
分线发行打开了电影市场的新局面。它为小成本电影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使影院可以更灵活地运作。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充满希望地相信,它会推动中国电影的进一步繁荣。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一改革如何逐步成熟,造福观众和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