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技术层面追求变革、创新和突破。它这一百年来的进步似乎主要是在做一件事,就是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真实,更加震撼,视听享受更加丰富细腻。
中国电影10多年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是电影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生产基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的过程。我们过去10年积累的经验已经用在《战狼》系列、《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等电影中。《战狼》系列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重要里程碑,其实是全行业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共同努力。同样,相辅相成,宋歌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推动者和中国电影产业的设计者,致力于推动主题电影成为新的主流电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
简单来说,今天中国的观众希望银幕上的英雄是中国人的英雄,也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中国人的感人故事。这种自信和文化认同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祖国的强大和人们心中的幸福。所以电影制作人宋歌总是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必须反映真实的社会”。
新主流电影推动当代电影人用现代电影工业的创新思想和制作理念来制作电影。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做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节奏、氛围、审美等。应该高度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因此,一路走来,宋歌在主旋律电影的创新表达和创造性转化上下足了功夫。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不断完善产业链。宋歌的华语电影产业化蓝图正在一点一点实现,我们都期待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缔造者宋歌为中国观众呈现更多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我也希望更多的电影人能为中国电影产业葛不懈努力。
这条路的风险在于,接下来还能做什么?或许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画质,让声音更精致,或许是为了增加放映频率。而人类对感官欲望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人知道它的上限在哪里,这就意味着电影创作者需要在这条技术迭代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大多数人其实分不清4K画质和8K画质的区别,也分不清加了两个声道后听觉效果是否有质的飞跃。至于一辆高速列车里人的脸能不能看清楚,好像没那么重要。再者,如果超过了人感官的生理极限,观众一旦习惯了,就会对细微的声音处理和细微的画面质感视而不见。
观众从来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画质不是4K,或者声音层次不够立体,或者放映频率只有每秒24帧而拒绝或批评这部电影。这说明我们对电影技术的探索,有时候只是一个自我成就的“神话”,它只感动了我们自己,而没有感动观众。
与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的内容和讲述故事的方式似乎经常重复着同样的老调。考虑到“太阳底下无新事”,如今的电影和几十年前的电影一样,重复着人类的一些永恒主题或主题,比如爱情、战争、复仇、成长等。或许,正是因为电影的主题或题材难以取得革命性的突破,才使得电影创作者在技术上日益精良。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电影就像月饼,馅料只有几种组合。但我们可以在包装上下功夫,让月饼礼盒更加时尚精致,让消费者暂时忽略或忘记月饼的味道。
当我们说电影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时,我们爱的是什么?是电影院的空间,观影的氛围,和别人谈论一部热门电影时有共同话题的亲密感,还是因为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感动?
我们在电影院看一些商业大片的时候,可能会对华丽的画面无动于衷。我们抱怨的大多是人物动作莫名其妙的逻辑或者剧情发展的突兀;相反,当我们观看一部粗糙的电影时,我们可能会为人物的命运而哭泣。这说明我们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渴望在电影中得到一些感动、启发、鼓励、安慰,或者警示、反思。可惜,这些情感体验,大部分是技术元素无法提供的。
电影不应该是我们视听迷恋的对象,只有精神需求才重要。这是最简单却最具挑战性的到达方式,即满足观众的深层需求,提供一种梦幻般的精神满足;或者说,在具有现实质感和情感真实性的氛围中,能给观众带来感同身受的情感满足和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