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振兴委员会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我国电影产业销售额为150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86亿元),环比增长395.6%,略低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5月水平。同期观影总人次达1455万,环比增长366.7%。《犯罪都市2》和《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带动了电影市场的回暖,两部电影票房之和占到了总量的90%。本土电影《犯罪都市2》 5月吸引了773万人次,本月11日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000万。得益于此,8个月后观看本土片的人数超过了外国片。
毫无疑问,我国电影变得“繁荣”了,但这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与运气好无关。事实上,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电影一直经历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在政权更迭期间,几代电影人探索电影表达的边界,关注电影产业和立法,形成了除好莱坞叙事之外的自己的电影表达。在政府的引导下,电影市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机制,回应了电影人的努力。
今天,我们节选《分享《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重新观察当时正与我国社会发生巨变的电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业对自由化的接受和探索,并试图用电影来揭露社会矛盾,唤醒人们的意识。
我国电影(节选)
撰稿:[美]闵英碧[韩]朱[韩]郭汉洲
国家电影的称谓最早出现在1983年首尔电影集团出版的《迈向新电影》(迈向新电影)》一书中:国家电影是一种边缘化的、政治化的电影实践,它抵制模仿好莱坞的主导制作模式,创造新的形式和内容。它的主要目标是解放人民,争取进步。应该放在群众运动的中心,和全国的劳动斗争紧密联系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备受好评的电影是李长镐导演的《有风的好日子》和裴昶浩导演的《底层市民》。103010以三个来首尔淘金的年轻人的视角,描述了首尔郊区新兴中产阶级的生活。三个年轻人在中国餐馆、理发店和汽车旅馆工作。李长镐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秩序。103010是裴昶浩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他通过各种人物,如出租车司机、疯女人、小贩和传教士,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展示了城市贫民窟生活的现实图景。随着这些电影的出现,我国电影跨越了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似乎迎来了一个真实、生动、自由地表达各种主题的时代。这种趋势的电影是由70年代创作欲望被压抑的主要导演和80年代初出现的新导演制作的。然而好景不长,这股电影制作风潮很快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国政府镇压。
军方对文化表达的压迫又有抬头之势,审查制度更是不如从前。这一次,政府审查的标准与六七十年代不同。针对电影界对国产电影审查制度的不满,表演伦理委员会允许自由拍摄公开描述性内容的电影,但没有放松对表现社会意识的电影的审查。这种审查制度的变化导致了80年代电影创作的新趋势,即情色片和历史片风靡一时。随着进口配额制度的取消,优秀影片的标准也在80年代中期到末期发生了变化。电影促进公司给选出的优秀电影的制片人大约20万美元的补贴。
优秀影片的评选标准如下:3360
(1)它必须经过精心策划,以富有表现力的风格拍摄,原创,从而给观众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2)展现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需要;(3)必须鼓励我国,的独特精神,这将有助于宣传官方对我国;历史的看法。(4)必须有助于我国电影的发展;(5)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感。然而,这些标准几乎从未被用来选择优秀的电影。一位优秀电影评审团成员评价说,没有人按照上述标准选电影;优秀的影片都是按照一个基本思路来挑选的。3354它必须符合每个陪审团成员的意愿,并受到每个陪审团成员的喜爱。(Movie,1986年9月,第24页)虽然新标准很模糊,但在80年代,电影不再鼓励反映70年代的‘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