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春节,“史上最贵票价”成为了超级电影本身的热门话题。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档平均预售票价为56.6元,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平均票价首次超过50元。
尽管春节档成绩突出,但总票房60.35亿元(含服务费)位列影史第二。但令业内普遍担忧的是,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票价上涨了18%,观影人数减少了近2000万。这意味着春节期间观众看电影的意愿在下降。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春节档电影热映市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春节期间影院人工成本比平时高,票价上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院线普遍受到较大冲击,成本高,盈利能力差。在春节假期这样的关键时期涨价,也可以算是一种自救行为。
但也要看到,吐槽部分观众电影票价偏高,并不完全是因为涨价超过消费水平,更多的是因为作品质量低于预期,从而加剧了消费者的心理落差。电影的质量配得上高昂的票价,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否则,消费者不仅花钱多,还浪费时间,引起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表现来看,虽然有亮点,但部分作品与观众的期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优质内容整体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头部效应,让爆款电影的票价居高不下。
在技术的催化下,电影行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但似乎能赚钱的作品并不是越来越多。目前很多电影还是很难进入电影院,进入电影院的电影大部分都很难盈利。除了疫情因素,更重要的是从作品本身找原因:精彩故事缺乏、技术创新不足、内容同质化、常规化,这些都影响了观看体验。
近年来,电影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三四线城市影院数量稳步增长,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但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对票价更为敏感。不同地区的影院在定价时,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否则,过高的票价将对新兴市场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观影需求日益旺盛,这对国产电影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院线要想继续盈利,必须依靠票房销售,但毕竟院线卖的是电影,不是座位。光靠价格提高票房,不仅会让我们难以自救,还会让我们陷入“捞好处”的尴尬境地。只有狠抓质量,精耕细作,切实提升消费体验,票房才能长久走红。
运营,一家影院介绍,最终电影票价由四个方面组成。最低发行价格由电影方约定,电商平台服务费、影院服务费和溢价由电影发行商、票务平台和影院共同决定。据业内人士援引《北京青年报》报道,电影院通常拥有电影票价的最终决策权。
此前,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春节档前瞻》显示,过去春节档人均看电影数量仍处于1.2部的水平,80%的观众在假期只看了一部电影。据媒体援引运营,的介绍,影院的收入主要由电影票房份额、销售收入、广告收入、租金收入、商业合作、会员卡等组成。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票房收入占总收入的65%-80%,这
“没有好电影,观众对高票价会更敏感。”在尹红看来,目前的票房已经成为公众假期生活方式的反映,并不能反映人们对电影的判断。“如果电影特别好,这种消费模式会更有驱动力,但如果电影没有达到理想预期,也可以选择其他消费模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