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慕尼黑中国电影节日前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成功举办。本届电影节导演之一、慕尼黑孔子学院文化项目经理康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德国疫情严重,但并没有阻挡德国影迷对中国电影的热情。
康伟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德国影院观众有限。本届电影节筹备期间,决定沿用以往的做法,采用线上线下,和自觉向线上倾斜的结合方式。
今年电影节的线下放映包括“致敬经典”和“优秀影片欣赏”两个模块。共有8部影片上映,包括中日联合出品的人文艺术类优秀影片《又见奈良》,中国电影资料馆为本届电影节推荐的传奇影星阮早期无声电影《小玩意》,以及获得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导演法比西奖的优秀影片《花这样红》。
网上电影展映分为“人文纪录片”、“艺术影院”、“娱乐在线”等单元,放映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全国艺术联合会、中国电影资料馆评选出的27部影片,其中有国内热播的《你好,李焕英》、获得第32届中国金鸡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故事奖的《红花绿叶》、第34届华沙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0100。
开幕放映在慕尼黑城市图书馆新址举行。慕尼黑市长迪特赖特和慕尼黑城市图书馆馆长阿尼阿克曼博士分别向本届电影节发来贺电。
赖特称赞慕尼黑中国电影节是该市重要的文化活动。他说,今年的第九届慕尼黑中国电影节,在疫情下的艰难时期,能够通过同步举办线上线下“第九届慕尼黑中国电影节将展示多种多样的中国电影景观,继续为观众带来许多精彩的中国电影,他感到特别兴奋。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中国文化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还可以欣赏到如今票房高的最佳作品。”
阿克曼称赞:“中国电影艺术太棒了。”他说,目前在国际上,人们对中国电影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还知之甚少。通过本届电影节的精选影片,我们可以领略到华语世界不同维度的多元与精彩。他说:“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了当今文化领域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今年的电影节上,除了向观众展示众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外,还围绕电影主题举办了观众与专家的线下交流活动。居住在荷兰的电影制片人姚若瑶和德国多条宽银幕院线的运营经销商马蒂亚斯赫尔维奇,就中国电影节的核心理念、电影作为文化桥梁的意义以及网络电影点播等问题与观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今年电影节选片人之一姚若瑶指出,电影作为历史上发展最快、传播最广的媒体之一,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在过去的35年里,Hellwich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将他的电影打造成为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场所。由他发起的“五湖电影节”以其优秀的电影选品,独特的氛围和一流的客座嘉宾吸引了巴伐利亚乃至整个德国的关注。
今年电影节期间,在线电影展播单元在全德观众点播注册,每天下午举办线上互动活动,内容包括中国电影欣赏线上专家讲座、中德电影人线上对话、线上文化体验工作坊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舟在网上为电影爱好者举办了两场讲座,主题是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传承和中国神话漫画的复兴。
慕尼黑中国电影节成立于2013年。慕尼黑孔子学院联合慕尼黑大学国学系、慕尼黑理工大学校园电影俱乐部、慕尼黑翻译学院、慕尼黑电影博物馆、慕尼黑市图书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电影展映联盟、巴黎“中国银幕”纪录片电影节等合作伙伴,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电影节,影响力逐年扩大,成为慕尼黑孔子学院的文化精品项目。如今,慕尼黑孔子学院还利用自己的电影节线上平台资源,每月为德国影迷开设“线上中国电影”展览,回顾往年电影节评选出的最佳作品,推介艺术电影领域新人新作。
康伟说,电影节得到慕尼黑市政府下属文化机构的支持,令人欣慰。来自中国的电影机构,如电影资料馆,也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和片源资源,连续五年全力支持电影节。电影节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电影业提供的支持,我们希望与中国电影业有越来越广泛的合作。
慕尼黑孔子学院主办的中国电影节成为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通过中国电影了解中国的平台,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