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365天,有寒冬,也有夏日,我们珍藏了无数珍贵的瞬间;电影《武汉日夜》从备案到上映已经焦虑期待了23天,我们吸引了太多温暖的目光;影片的短短95分钟里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们只想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1月22日,纪录片《武汉日夜》正式上映。
本期《今日影评》,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嘉宾,第一战疫情纪录片《武汉日夜》的导演、编剧曹金陵——,以及该片首批观众之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震。
“我还是有点紧张不安,”曹金陵直言不讳地说。“我总是说,‘希望这部电影是个伴,我们在电影院等着大家。’现在我正以这种心情等待第一批观众。".
李震说这部电影对他来说很特别,甚至打破了他的工作习惯。“作为一个影评人,我们本应该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但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很难抑制自己的激动,因为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他们的电影,而是关于我们自己的电影”。
为此,《今日影评》特地走访了北京三家电影院,采访了刚刚看完纪录片《武汉日夜》的观众,听取了观众在首映当天最真实的看法。
平静中的震惊
第一个观众给出的关键词是“平静中的震撼”。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平静中的震撼。疫情一年多以来看过很多相关的影视作品,但这部电影没有过分强调氛围的bgm(背景音乐),也没有炫目的镜头。是最简单的拍摄。正是这种简单真实的场景,给人更直接的精神震撼。”
就像观众说的,《武汉日夜》并没有太大的烘托气氛,也没有很煽情的音乐,但总能准确的击中我们的眼泪。原因是观众相信这个平凡而真实的画面所蕴含的无限力量。
“任何附加的东西都可能是它的缩小,”李震说。这也是创作团队一直坚持的创作思维。曹金玲介绍,“我们从一开始创作电影导演的时候,就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要把片子剪得太满,要给观众留尽可能多的空间”。
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可以说明这一点。
当护士长把遗物交给死者的儿子李超时,他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问道:“我父亲最后说了什么吗?”曹金玲主任“差点因为这句话把整个场面都剪进去”,护士长的回答却是“没有”。“对于很多剧情片来说,这里一定要说点什么,但是生活的真相就不说了,可能会让我们思考更多,”李震说。
最真实的共鸣
再一次连接到第二个场景,我们再一次收到了观众的反馈。这次的关键词是“真实”和“共鸣”。
第二位观众表示,她对这部电影“有很大的共鸣”。她也提到了上面的场景。“这个大哥(李超),作为儿子,必须隐忍克制自己。看到那块我一直很难受,因为我会想起我的父亲。最后选择墓地后,他开车回家,给自己看了一个人。我想起一句话,‘父母不在了,我们在了。
观众接受采访时,声音哽咽。原因很简单,电影里的人物深入人心。
曹金玲说,选择一个人物故事对她来说是一个“特别纠结的过程”,因为有很多动人的例子。李超在选择墓地的时候说了一句“我们老一辈在这里重聚”,导演每次听到都感慨万千。“中国以特别的含蓄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含蓄的背后是真诚”,曹金玲说,“我们只能非常真诚而温柔地表现出来”。
珍惜身边的人
第三位观众给出的答案是“珍惜身边的人”。
“最大的触动是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我们活着的机会,”她说。“看电影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我的父亲,他也是一个身体不太好但很固执的老人。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告诉我们要坚强,热爱生活,我很想带爸爸去看这部电影。”。
观众的反馈是,他们不仅被电影中的人物感动,还会想起与家人相处或与当下相处的那一刻。
“在电影中,我们也想讨论一下,如果生活给我们造成了这么大的痛苦,我们该如何继续生活,”曹金玲动情地说。“艺术作品是求真的,善于美的,不仅给人以客观的呈现,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爱和希望,让每个人都能重新审视身边的亲人,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只是一缕阳光。”。
“这部作品让我们想起了三件事,一件是关于我的,一件是关于我的家,另一件是关于我的国家,”李震说。“没有任何历史舞台能像今天这样提醒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它与这个国家的命运和安全密切相关。家和国家是这部作品隐含的但非常重要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