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新界定新疆电影的内涵和外延
学术界对新疆电影的定义有过很多讨论和研究,如新疆电影、新疆本土电影、新疆题材电影、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等。其中,吴玉霞教授对新疆电影和新疆本土电影的定义最具影响力。她认为,“新疆电影”是指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故事片的总称,“新疆本土电影”是指由新疆本土创作者制作的反映新疆人民生活的故事片。"
可以看出,吴玉霞教授的定义更多的是关于新疆的本土和文化特色,而忽略了电影作为跨地域、跨文化再创作的可能性。所以笔者对“新疆本土电影”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从“新疆电影”的定义来看,吴玉霞教授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定义的。电影是专指故事片,还是只有故事和情节才能称之为电影,还有讨论的空间。
众所周知,电影起源于纪录片,近年来,微电影、短片等影像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生命力。电影作为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艺术,自然可以吸收和融合它们。因此,笔者认为,“新疆电影”的内涵应是能够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戏剧片、纪录片、微电影等影视作品的总称,其外延应包括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拍摄制作的具有上述内容的所有影视艺术作品。
(2)简述新疆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在重新界定新疆电影的概念后,梳理新疆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会发现其电影数量、电影类型、电影质量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疆电影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诞生了。比如民国时期,外国人来新疆拍摄一些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纪录片。虽然这些电影影响力不大,不为外人所知,但我们不能因为新疆电影不是故事片,或者观赏价值不高,就想当然地认为新疆电影出现晚了。
此外,新疆第一部故事片《加森与哈米拉》是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它的创作者大多不是新疆人,但它表现了新疆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族青年之间的故事,所以可以说是新疆电影发展的一个标志和新起点。此后,中国诞生了许多相同题材的电影,如1959年新疆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两代人》,196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阿娜尔罕》,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冰山上的来客》。
所有这些电影在当时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以广春兰为代表的导演们创作了《不当演员的姑娘》《买买提外传》1《西部舞狂》等具有流派特色的电影,在全国各地吸引了无数观众,在国内外都取得了票房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新疆电影最辉煌的时代。
不仅电影创作人才,电影营销、策划、市场发行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疆电影的未来发展。笔者所在的新疆艺术学院是新疆唯一一所开设影视编导专业的高校。虽然学校多年来向新疆输送了大量影视人才,但缺口还是很大。同时,一些在外地学习影视的新疆学生,毕业后基本都留在了发达城市,这对新疆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损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二)电影创作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电影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自觉形成了“新疆派”风格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观念,这是新疆电影的宝贵财富和经验。当然,事情的发展有两面性。也正因为如此,新疆电影的创作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因循守旧,保守落后。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化的浪潮下,新疆电影在故事题材的选择、视听手法的表现、艺术观念的展现等方面明显缺乏创新和独立意识。比如《昆仑兄弟(2019)》由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力孜执导,讲述了南疆已婚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题和立意其实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直白的叙述,视听手法的简单运用,突兀的情感递进等等,让观众难以接受。
再比如方导演的电影《喀什古丽》 (2020),讲的是男青年踏上帕米尔高原为女友寻找爱情的俗套故事。影片大多沉浸在风景、美食、舞蹈的新奇展示中,最后被观众评价为“一部旅游宣传片”。此外,上面提到的青年电影人才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新疆电影固有的、传统的创作思路。总之,在“文化大新疆”的新背景下,新疆电影的观念和思维必须打破禁锢,找到新的突破口。
进入21世纪后,以西尔扎提娅和刘为代表的导演创作了《买买提的2008》《乌鲁木齐的天空》101《驯I鹰人》等剧情片和纪录片,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了新疆。近年来,随着年轻力量的崛起,中国出现了一些作品,如王丽娜导演的儿童电影《阿希克》和艾哈迈德的穆罕默德导演的微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为新疆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