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这两件事,“水军”成为过去一年电影行业讨论的热门话题。
不同的人对水军的定义不同,使用方式也大相径庭。那些对自己作品不太自信的电影公司会事先准备水军,以便制造更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有些人“迫”于竞争压力试图用水军黑对手;有些人站出来说,他们为了不让自己被对手黑需要靠水军来“正当防卫”……
在他们眼里水军有黑、白之分。而另一边,每一党水军都称自己也有职业操守,分得清黑白,他们只负责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有时的需求大致又分为“正、反两种观点”。
这些客户之间互相指责,有的占了便宜偷着乐,他们的作品成了大“热门”,炸子鸡般红了起来。而大多数人似乎都成了受害者。保不齐,那些即使现在偷着乐的,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受害者。
这就是人人作恶,最后失去市场标准的经典故事。现在,一些“热门”影片的票房(收视率)表现无论太好或太坏,都或多或少会被认为是“雇佣了水军”或 被“水军”黑了。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增多——更具体、更细分,因而水军刷评分、刷口碑的手段和技巧也得以与时俱进。这一切是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如何堕落至 此?
网络社区与水军之间的博弈
几乎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水军的身影隐藏其中,有时分好几波,有时“敌对”双方会同时出现。现在看电影(电视剧)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却越来越难再获得“真实”的观影(剧)体验交流。
作为国内的两大影迷社区,豆瓣电影和时光网一向被视作广大影迷们最信赖的两块阵地,豆瓣电影的“电影评分”更一度被公认为行业权威,很多人以此作为观影(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