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观影交流座谈会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举行,该片依据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科克墩村优秀共产党员刘国忠事迹改编,与会专家将习总书记刚刚在文代会开幕时的讲话与观看电影的内容结合起来,各抒己见,导演刘春彦向参会领导汇报了影片在上海和新疆座谈会专家意见。
北京座谈会,有人哭湿三张餐巾纸
求是影视中心原主任魏天顺,第一稿就开始审读,今天看到电影,他说:这个电影和最初的版本,有着很大的变化。原稿是人物的系列事迹的罗列,眼前看到的电影,竟然完全没有了模范人物的具体作为,创作上的突破,让他非常吃惊。剧本写作阶段,他在任求是杂志社副秘书长,专门带领编剧组去刘国忠家里访问,要求编剧、导演一定要坐热群众的炕头,认识乡亲们的地头,干在农户的田间。编剧刘春彦多次到村里,田间访问,前后三个多月时间深入家家户户了解村里的情况,先后写了31稿剧本。今天的电影呈现的内容,魏天顺说,情景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来过。
《民族文学》总编赵晏彪,在剧本送审阶段,曾多次对剧本给予指导。他倡导大家多多支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对电影非常满意,他觉得影片中的细节非常好,非常有少数民族的特点。他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拍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很重要,今天这个影片,让他看到了,优秀的基层汉族村干部与维吾尔族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非常感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颜回观影后说:八一厂的传统,就是讴歌英模,这个影片在八一厂举行放映和交流,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作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是非常难的,这个电影在这么难的现实条件下拍出来了,非常不容易,而且是在新疆南疆地区拍摄。我觉得,电影的视角选择的非常好,真实可信,有纪录片的风格,实际上是文艺片。
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张华山举着手中的三团白纸团说,这是我刚刚擦眼泪用的,一张不够,一共用了三张。他说:写英雄劳模人物,用报告文学很好写,用人物形象立在观众面前,很难。这个影片,首先视角很独特,用大量的当事人回忆来构建英模的人物形象;再就是大胆运用特写镜头和细节来完成形式表达,也是很大的突破。好的电影,就是人物形象要立得住,你看这里边,这么多人物都很生动,实实在在立在那里。收养的孤儿,村里的小偷,先富起来的人,都为这户汉族村长的家里人的所面对的困境操心;这就是人心,我很感动。你看,大哥从老家甘肃三千公里来运弟弟的尸体,因为要完成父母生前的夙愿。遭到乡亲们阻止,他在重重困境中,又为乡亲们对他弟弟的至深情感所感动。
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苏峰,看后说:来晚了,我看完一直在想前边到底什么样。这个影片让他有三个想不到。一个是来看到这样的影片,非常不可理解。因为最近,他多次去影院看市场化的电影,今天这种类型的电影,是市场是没有的,应该是很缺的一种类型。第二个是当下市场上都在投资最赚钱的电影,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投资这么不被看好的题材。第三个想不到,这个作品拍的这么好,这么震撼。说句实在话,我在学习习总书记文代会的讲话,这个作品非常贴近讲话的要求,应该让文代会的代表们看到。就在你眼前,就有这样的文艺精品。他们开几天的会,谁有办法请代表们看看?想想。
上海、新疆两地座谈会引发特别关注
座谈中,导演刘春彦转达了影片在上海和新疆专家座谈会的发言。
影片入围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放映单元,在上海立鼎影业举办的座谈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许柏林说他连续看过此片两回,他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是,“这是一部很真诚的电影。”
许柏林认为,在中国拍主旋律电影一直很难,但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一写英雄模范就写事件,但人丢了,变成了"英模的事件",事件能感动多少人?还得人物感人,所以英模电影很难成功。”
《漂着金子的河》的巧妙之处,在许柏林看来,是不直接写刘国忠的生前事,而是写他去世后的故事:包括村民怎么追忆他对自己的帮助,他的遗体到底是随大哥落叶归根回甘肃威武,还是继续留在科克墩村,都在以一个讨巧的角度叙述,而刘国忠本人,始终未露过脸。
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座谈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在电影《漂着金子的河》座谈会上的讲:今天我看了《漂着金子的河》这部电影,非常感动。首先感动的就是,我们把新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真诚友谊以及民族之间的深沉感情搬上了荧幕,各级领导以及新疆文化阵线上的工作者都非常支持这部影片,今年终于成功地上映,并在上海电影节获得极大好评,这正是习主席这两年来所号召的电影文化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动。我有以下几点感想:第一我觉得,这部影片具有创新意义。中国电影每年都拍得比较多,特别是塑造英雄模范的影片很多,当然也有好的,像焦裕禄、孔繁森也确实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有很大的社会效应。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在创作模式和创作手段方面都没有独特的东西。我们在创作影片有这么一个信念:要拍摄一部在创作方面有独特发现的一部影片。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段方面都应该有独树一帜的东西,那么就电影《漂着金子的河》这部影片来看的话,我觉得是达到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水平。塑造英雄模范人物的时候,最忌讳就是说空话、喊口号,简单地罗列各种好人好事,这样做的话观众不可能进影院。不过,英雄人物不歌颂英雄事迹也是不行的,这里面有个比较巧妙的艺术掌握问题,这种掌握就是考验我们创作人员的艺术功力以及艺术水平。我觉得这部影片当中创作人员抓住了最重要的一个点——感情,那是少数民族老百姓和一个汉族干部之间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有一个巧妙的内容支撑点就是村长去世了。在去世之后这几天之中,这个村子的村民对村长的那种情感作为一个切入点,解构了一些情感上的波折和矛盾。这部影片它有一个特色,不是罗列村长他生前做了什么,这个村长几乎没有一个形象在影片当中出现,但每一个村民都像一束光一样聚焦在这个人物上面,到最后显示了这么一个汉族村长的影响,民族团结的主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构思我觉得是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而且符合了艺术作品的规律,特别是这部影片它不是依靠演技的,它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所以在这个影片当中,我觉得创作人员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能够使观众深入其中。另外,它在掌握各种细节的时候,也有一种非常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显示出来。演员的这种生活常态,他们在诉说一些事情时的口吻以及他们日常劳动的常态,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使我们确信这个常态是真实的,这一类东西确实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当中所缺少的。很多电影为什么让人感到虚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的虚假、气氛的虚假、演员表演的虚假,而在这部影片当中我觉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村民生活的状态和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是我感觉到这部影片的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影片的艺术手段。我听到说这部影片写了31稿才创作成,剧本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它的独特性,而这部影片的独特性就是采用烘托的办法来塑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所看到的那些同类影片当中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塑造的主要人物本身不出现,而通过投影的方法来塑造,那么这种方法在结构方面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我觉得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最要紧的不是在荧幕上面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东西,它应该贯通观众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在内心方面引起激动的东西,这部影片做到了。
另外我觉得,这部影片无论是在剪接和声音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这部影片透出了一种散文诗般的诗情画意,河周围的那种背景以及环境,都衬托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情谊和团结,用电影的手段体现出这些东西,使我们非常感动!没有比较就没有判断,把这部影片放在同类型的影片进行比较,它在艺术方面的一种独创性和它表现主题的一种独有的艺术手段,都能使我们得到一种震撼。看完影片之后,我也跟导演刘春彦表达了这种心里的感受,我为这部影片的成功以及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对这部影片创作所付出的劳动表示感谢和感动。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委员主任张思涛在乌鲁木齐电影《漂着金子的河》座谈会上的发言:我跟章会长(章柏青)在一起特意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非常非常值得,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片子,所以我想谈的第一点是这部影片在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当中的意义。
这个题目谈得有点儿大,但是我认为这部片子有它的独特意义。中国电影现在非常繁荣,非常兴旺,产量很多,但是大家也公认中国电影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而且矛盾很多,矛盾很严重。中国电影改革开放30年发展,有一个问题就是把电影分成三种:一种叫做主旋律电影,一种叫做艺术片,一种叫做娱乐片。首先,电影表现英雄模范,表现主旋律,往往比较概念化、公式化,艺术性比较差,没人看,而艺术片比较深层地讨论一些艺术向往,比较个人化,往往观众也不太接受,往往是小圈子里面的自我欣赏。占领市场的基本都是娱乐片、商业片,但是商业片往往是打打闹闹、男男女女,很热闹但是思想比较浅薄,艺术质量也比较低,中国电影现状就是这样三个类型的片子。
那么我今天看到电影《漂着金子的河》,在当前中国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统治中国电影创作30年的所谓“三分法”创作模式、创作思想。这部电影你说它是什么电影?当然非常主旋律,是英雄模范类型片,但是它完全以一个艺术片的面貌出现。我来分析一下:《漂着金子的河》当之无愧是一部艺术质量很高的电影,那么我想这个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它打破了中国30年以来的这种创作上违反艺术规律的、把电影分成三种类型的创作模式,用主旋律的内容而真正拍了一部艺术片,这是我的感想。那么,怎么说这个意义?我觉得首先在于剧本。
第一,剧本好。剧本好在哪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在所谓主旋律电影创作当中有创新的意义。我从来不同意主旋律电影、“三分法”的概念,但是客观上主旋律电影是我们中国一个独有的类型电影,叫做英雄模范类型片、英模人物类型片,很多很多。从雷锋开始,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每年都有几十部,那么这类影片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说,怎么把体现英雄人物的小细节串起来,怎么找到一个完美的视角,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比如说《郑培民》这部电影的创作当中,我担任总策划,来回商量了好多次剧本,最后找了一个视角,但是我后来不得不承认,它还是传统的拍摄英模人物的那种模式,没有“跳”出来,还是老套的。但是这部《漂着金子的河》剧本好,首先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刘国忠的哥哥到底是会把弟弟的灵柩运回老家还是留在泽普。运回老家很有理由,叶落要归根,而且刘国忠的爸爸当年就嘱咐,他不满意二儿子在新疆不在他身边,他嘱咐大儿子:“等我死了以后,一定要把我、你和你弟弟三个人埋在一起,死后我们团聚吧。”这是老父亲的愿望,中国以孝为本,所以要运回老家。第二个是乡亲们不让他走,乡亲们感觉割舍不了,所以就造棺材准备把刘国忠葬在自己村子里,棺材还造得特别厚,以这个为视角展开了所有人物的线性活动,这是这个剧本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那么第二,它通过这么两条线展现很多平凡的小事,每个人都在回忆,通过这些小事累积起来形成了刘国忠村长的非常深刻、非常感人的形象。刘国忠村长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这是很艺术的,很巧妙的,最后葬礼上出现的他的照片,让我们知道刘国忠这一形象,你看其他哪个英雄人物影片中英雄人物没出现?我觉得这个是编导的艺术构思,这不是偶然的。通过群众的回忆把一点点事情串起来,在我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丰满的村长的形象,我觉得这就叫艺术、巧妙的构思。
再一个就是重在对感情的描写,深层的一种感情描写。漂着金子的河,金子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超越了族群和民族的差别,展现的是一种大爱和真情,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维吾尔族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他们有恩必报。村长对我们这么照顾,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棺材做好了,我们不能让他走,这么一种恩情报不了自己心里很难受。前面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有一个村民说:“我借了刘国忠村长2000块钱一直欠着他,现在他死了我还没还,我一定要把钱还回去。”这里写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同时也超越了民族之间人跟人的感情,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二,这个剧本不错,有这个基础,演员也不错,演员重在感情表现,一种深层的感情表现。影片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村民的悲伤,非常感人,很有艺术魅力。再一个就是我觉得导演也不错。导演对艺术的总体把握能力很好,从剧本到演员、到整个影片的节奏、到整个影片的音乐和剪接,这都是需要导演综合起来的,很考验功力。我可以很武断地讲,中国英雄模范片我看得很多了,我个人认为,不夸张地说这是最好的一部,为什么说它最好?它表现的是深层的感情,表现的是人物优秀的品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把真正的个人形象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让观众非常容易接受。
另外,我听说这部影片会参加国际电影节,我非常支持。因为这部片子从艺术表现手段来看,我觉得是达到国际水平了,这样的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也许会取得成绩,虽然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形象,但是因为他很艺术,没有从政治上而是从人的感情上写的,所以很艺术,我非常支持这部影片走出国门。
据了解,新疆自治区党委对这部影片十分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新兴组织党工委书记石岗在观影后总结讲话中表示,《漂着金子的河》这部电影所拍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完全符合“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要求。该片的拍摄推出,对宣传推介新疆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塑造昂扬向上的新疆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新疆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石岗同志强调,为了确保将刘国忠这一点身边典型学习好、宣传好,自治区组织部将专门下发通知,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刘国忠同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共产党人本色学习好、实践好。二是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年中,把刘国忠同志不分彼此、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情怀学习好、贯彻好。三是在基层组织换届工作中,把刘国忠同志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学习好、发扬好。
该片创作得到了上海市援助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并与求是影视中心联合拍摄该作品。副总指挥杨元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漂着金子的河》有三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独特的拍摄视角,二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三是深远的主题立意。他说:“这部影片的拍摄初衷,是希望通过影片真实反映南疆地区特别是农村基层的生活状况,同时刻画基层干部术业为公、一心为民的形象,真正展现当地民族团结的真实情况。文化援疆,是上海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方领导及各部门非常重视。今年5月份,《漂着金子的河》入选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展映单元,这也是上海援疆文化产品第一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今年6月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行了首映式、观影会和座谈会,也获得包括观众、影评家和媒体等方面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