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微电影《父亲》完成了全部后期制作,不久将和观众见面。这部片子今年7月在吐鲁番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开机,由吐鲁番市委组织部和新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简称“爱森”)合作拍摄。
《父亲》以托克逊县夏乡巴扎尔村农民哈力克·买买提一家抚养汉族孩子陶辉长大成人的暖心故事为创作蓝本,在拍摄期间就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广泛关注。11月18日,记者在新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见到了这部影片的部分主创人员。
本报记者/高方
自己先被感动
从电影《杨善洲》《两个人的教室》,纪录片《脊梁》《油城记忆》《为了这片土地》《当代雷锋庄仕华的八天假》,微电影《幸福花开》《家人》,动画片《艾则孜的红宝书》《阿尼帕的小丑丑》,宣传片《栏杆村的旗》《手拉手心连心》等等,在爱森电影的八年履历中,这些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几乎贯穿始终,它们也为爱森赢得了“华表奖”“金鹰奖”“百合奖”“中国新闻奖”等众多国内大奖。
在今天网络神剧铺天盖地,国产大片雷声滚滚的商业现实下,一家民营影视公司却在以主旋律影视谋求自己的发展生存空间,需要怎样的坚守与执着呢?对此,新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强向记者谈了他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2008年4月,李建强、谢镕全、成军辉三个做着“电影梦”的年轻人放弃“铁饭碗”,成立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三人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爱森三剑客”。因为三人之前都有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经历,爱森成立之初就为自己的影视产品做了定位: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用世界语言讲述新疆故事。李建强笑称这是爱森的“组织情结”。
“其实,我们自己在拍摄这些主旋律影片的过程中是最先受到感动的。大伙儿白天采访搜集素材后,晚上回到住处还
久久不能平静,经常会讨论到很晚。那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都是有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的。”李建强说。
2009年拍摄10集纪录片《中巴公路纪事》时,他们辗转寻访了多名当年参与修筑公路的战士,了解到很多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当李建强看见,那一片为筑路牺牲的中方战士在巴基斯坦的公墓,几乎是泪水模糊地拍完了那段场景。
在电影中感受巨变
微电影《父亲》的导演,“爱森三剑客”之一的谢镕全告诉记者,拍摄《父亲》时,正值吐鲁番的酷热期,但这丝毫没能阻止当地群众热情地参与和围观。这部影片除了饰演父亲哈力克和母亲的两位演员是职业演员外,其余都是在当地选出的群众演员。有的群众演员就是从围观的人群中现场挑出来的。
由于剧情需要,一些年代久远的道具都是从当地群众家征集来的,还有一些群众带着自家种的西瓜、提着茶壶送到摄制组,让谢镕全他们很受感动。“虽然每天拍摄很辛苦,但摄制现场却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就是一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版电影。”谢镕全说。
“这些年新疆农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在南北疆拍片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谢镕全说,在拍摄《父亲》时,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片长里表现哈力克一家20多年间的变化,最讨巧的办法就是用他们居住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来表现。可是为了还原20多年前吐鲁番农民居住的土坯房,摄制组在当地可谓踏破铁鞋,最终是在一个即将拆迁的棚户区里才找到了一间土坯房。“现在,农民们都住在新农村建设的小洋楼里,那些老房子老物件都绝迹了,这应该是新疆发展变化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拍有温度的作品
在爱森出品的影视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拍摄疆内众多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的国家级申报片和纪录片。其中《河之源》《新疆北鲵》《艾比湖自然保护区》《帕米尔湿地公园》等都相继获得过国内众多奖项。“新疆的自然环境资源是所有摄影爱好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也是我们这些影视人愿意为它风餐露宿、受苦受累也在所不惜的原动力。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展现它的惊世之美,也用我们的镜头保护它的珍稀和脆弱,是我们的责任。”李建强说,当年拍摄的许多生态环保素材,今天已经成为不可复制和还原的珍贵影像,有些是抢救性拍摄,现在不拍今后就没得拍了,这也让他们时时有紧迫感。
现在,爱森公司拍摄档期里的影视题材,有反映“访惠聚”驻村工作的纪录片,也有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文化背景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丝路春秋》,还有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片子。“今后一个时期, 一带一路 主题将是我们的创作重点。”李建强告诉记者。
新疆影视产业的不断升温,让人才匮乏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新疆影视新生力量,爱森主动和几家新疆高校进行校企联合,为影视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和实践机会,使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尽早地接触“实战”,实现毕业后进入社会的无缝对接。
2015年,自治区电影家协会联合爱森公司成立了“新疆元素”影视文化培训基地,目前已开办了9期培训班,有近320人参与了培训。
“我们这些年跑遍了南北疆的角角落落,真切地感受到在新疆大地上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拍出更多有担当有温度的影视作品。”李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