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1日,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的梅红、刘金鑫、张鹏来到衢州,寻访当地杜立特行动的研究者、关注者,拍摄当代人追寻“杜立特行动”的纪录片。
家国情怀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总编室编导梅红告诉记者,旅美作家廖兆暄曾是兵团老一辈作家、新疆“绿洲文学”创刊人之一,目前正在创作《情洒太平洋——杜立特机组和中国老百姓》。当廖兆暄将他三次来衢寻访杜立特行动的事告诉新疆的朋友后,兵团的广播电视台当即决定来衢采访。梅红说,他们会以纪录片的形式,用当代人的视角回望杜立特行动。
“新疆与周边的俄罗斯有绵延几千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常年生活在那块土地,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我们的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兵团精神的魂魄。”年龄稍长的编导刘金鑫告诉记者,新疆兵团为祖国屯垦戍边已历4代,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他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
摄影记者张鹏说:“在新疆,有时候感觉那里的星星触手可摸,无论在戈壁大漠,还是风吹草低的草原,戍边的人们总会有许多沧桑厚重的历史感。”所以,当得悉“二战”期间有这么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兵团的记者就赴江苏、杭州、衢州采访了。梅红说:“我们是想让新疆人民也了解一下这段见证中美联手抗日的历史,因为历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
不同方式,同一方向
梅红、刘金鑫、张鹏先后采访了我市的姜宁馨、庄月江、张玉恢、郑伟勇、毛芦芦、王汉龙等人,他们都是杜立特行动的研究者、关注者。
我市原副市长姜宁馨退而不休,10多年来,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杜立特行动的研究。姜宁馨告诉记者:“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收集、保存历史,抢救史料,保护遗址,把真相告诉大众,告诉下一代。记住那段沉痛的历史,让中美友谊之花常开。”
原衢州日报副总编庄月江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他表示,作为事件发生地之一的衢州,至今还有历史遗存,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
74岁的张玉恢是针灸大师杨继洲的传人,他花了近十年时间画了10余张关于杜立特行动的油画,并将这些油画配以中英文说明出版了画册《大营救》。
郑伟勇10余年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杜立特行动,并和参与轰炸东京的部分美国飞行员及其后人保持联系,曾几次受邀赴美参加杜立特行动的纪念活动。他积累了300多万字关于杜立特行动的史实资料与1000多张图片,更梳理出了轰炸东京的16架飞机的坠毁点,80名飞行员的降落点,以及所有参与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中国人名单。
毛芦芦的《拯救断翅雄鹰》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小说讲述了一对深山里的兄妹营救美国飞行英雄,并护送他们前往衢州的故事。毛芦芦希望今天的少儿能了解、记住那一段历史,记住我们前辈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的牺牲与贡献,记住中美人民用生命的代价写下的友情。
这些衢州市民都表示,自己不会忘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挺身而出的美国飞行员,不会忘记见义勇为的中国民众的大营救,更不会忘记日军疯狂报复中惨遭杀戮的25万中国同胞……
重走老路追寻历史
在空军航空第十三总站旧址,摄制组不但拍了石头防空餐厅的旧址,在姜宁馨带队下,他们还找到了当年的战壕遗迹。
在衢州二中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内,兵团的记者看了300多件展品,深深理解了“衢州——雷德温”的友谊。
在收藏爱好者王汉龙的古书观止斋,兵团的记者还意外地发现了一枚“浙赣作战”的徽章、一本战时衢州一中的《抗战日记》、一张空军地面勤务人员健康登记证等许多涉及衢州抗战历史。
与此同时,美国《新闻周刊》北京分社的社长刘美远也来到了衢州。刘美远的父亲正是被杜立特称为“恩人”的刘同生。1942年4月的一天,正是刘同生的陪同、翻译和中国民众的护送,5名美国飞行员顺利躲过日军的巡逻并安全抵达衢州……
刘美远告诉记者,亲刘同生5年前去世,此番带着丈夫、弟弟重走父亲当年带美国飞行员走过的路并来到衢州,是为纪念父亲,也是为了追寻历史。
一个大约形成于明成化年间的采石山洞,后来成为了空军航空第十三总站的一部分,这是衢州与杜立特行动联系的最重要的历史遗址。而不断前来追寻真相、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人们也证明,我们曾用营救的壮举证明了中美联手抗日,我们用贫弱之躯牵制过大量的日军,我们进行过生死抗争,我们证明着衢州是“二战”远东战场的焦点城市之一,我们同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