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视角呈现南疆神奇风貌的四集电视纪录片《喀什四章》历时一年拍摄,将于6月26日晚9:30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与观众见面。
《喀什四章》是2012年上海“文化援疆”的重要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承制。该片是对中国西部边陲城市喀什的第一次全景式高清拍摄,也是纪实频道在提高上海优质纪录片生产能力、打造精品纪录片、锻炼队伍等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高清纪录片《喀什四章》全片共4集,每集40分钟。讲述了喀什地区的巴楚、泽普、叶城、莎车等县的人文历史、山川河流、文化民俗、丰富物产,将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与现实人物、当下故事相穿插,向世人呈现这片美丽富饶、广袤神奇的绿洲,描绘一幅瑰丽的画卷。
本次拍摄纪实频道共有三个摄制组先后多次前往新疆,这些编导及技术人员都是频道的年轻骨干,他们在拍摄中克服了高原缺氧、水土不服等困难,多次奔波于各个拍摄点,跋山涉水,不畏艰辛。其中董洁心、朱骞、毛皓宇、常无忌摄制组在喀什一呆就是四十几天,每天都是连续几个小时的拍摄,人晒得黝黑。一次,为了拍摄月亮在高原上升起的镜头,他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扛着设备奔跑,拍摄完毕,大家已经瘫在地上;还有一次碰上沙尘暴来袭,摄制组不顾自身安危,在沙尘中进行拍摄,真实记录了这一壮阔而残酷的自然景象。
在少数民族地区拍摄纪录片,人生地不熟,编导刘丽婷、刘玮,摄影丁建新、冯铁彬等,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还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深入到很多从未有电视工作者涉足的地区,记录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和鲜为人知的地形地貌。
为了使《喀什四章》传达的信息更加专业、准确,项目组收集并听取了各级各相关部门的修改意见,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当地地委宣传部等,均给出了中肯而有益的建议;在专业领域上,项目组虚心请教了各类相关专家,这些专家来自全国各地,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多个领域。如此大范围的听取各级领导、各类专家的意见建议,也是《喀什四章》不同于一般纪录片之处。
人文地理题材是国际纪录片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型,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貌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地风情差异较大,对纪录片而言有着极其丰富的题材选择。纪实频道在纪录片拍摄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和较为丰富的经验,且对于地理人文题材类一直进行着积极探索,《喀什四章》的成功拍摄对上海纪录片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最西的一个城市,喀什曾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纪实频道的此次拍摄是对这个在古今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地区的第一次全景高清拍摄,记录了包括自然地理,如高山雪域、高原草甸、沙尘暴等;历史遗迹,如唐王城、丝绸古道等;民风民俗,如维吾尔族婚礼、石榴采摘等在内的珍贵高清素材,并对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鹰舞、艾德莱斯丝绸、木卡姆艺术等进行了细致拍摄,留下了精美的影像资料。此外,《喀什四章》项目组还在自然环境恶劣、设备运输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了航拍,对胡杨林全貌、部分遗址及地貌等进行了精细而全面的空中拍摄,丰富了此片的画面,将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
除了精美的画面镜头外,项目组还采访了许多重量级专家学者,有在新疆生活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颇深的作家,如王蒙、周涛等;也有一些曾深入新疆考察地理地貌的科学家,如高登义、王守春等;还有对新疆地区历史人文有过深入研究的文化学者,如葛剑雄、刘学杰等。这些专家学者的采访,加大了整部片子的信息量,使《喀什四章》更具底蕴,更有权威性。
为了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及节奏,《喀什四章》在主题选择上结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多方面的因素,使整部片子的内容高于一般风光片。在叙事上,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力图制作出“更好看”的纪录片。《喀什四章》的后期制作中,还大量使用了三维画面,不仅用其填补画面的不足,也使片子更有现代感,知识信息量的传递也更直观。
总之,长达一年多的拍摄、制作,历经了新疆地区的季节变换,留下的镜头画面丰富多样,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为上海自然类纪录片拍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另外,《喀什四章》在后期制作中突破传统大型地理类纪录片由男声配音解说的惯例,邀请“金话筒奖”得主、东方卫视首席主持何婕担任解说配音,何婕沉郁且富有韵味的音质为全片增色不少,使人耳目一新。
《喀什四章》在播出前就制作了20条内容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宣传短片,在纪实频道、官网、官方微博上播放,许多网友在微博中表达了对这部纪录片的期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