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河狸的故事》总导演石峰所说,获奖不仅仅是一种荣誉,也是对新疆纪录片工作者的认可。他们忠实地记录着新疆这片土地,让纪录片成为新疆的又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本报记者张蓓实习生孙雅楠
为这片土地的变迁做真实“存档”
1月9日,“新疆数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发生的巨变可能是以往数百年都不曾有过的。这时候我们尤其需要用真实的影像来记录这片土地的变迁,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新疆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总监许晓娟在谈及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的制作时表示,纪录片的价值首先就是“存档”。
1973年,一部采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完成,该片是新疆电视台历史上的第一部纪录片。自此,新疆电视台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专业的视角开始了更多纪录片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新疆电视台参与了大批合作拍摄项目,纪录片的创作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也更加个性张扬,系列片《神秘的罗布泊》、纪录片《天堑飞鹰》《希望从这里延伸》《亚心和一个牧羊人》《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等作品在全国受到了关注。
2000年1月,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成立;同年4月,新疆电视台首档纪录片栏目《真实世界》开播,这使得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步入了快车道。《一百年前的探险日记》《吾守尔大爷的冰》《阿勒泰》《奔腾年代》《最长的冬天》《永恒大地》等关注到历史、人文、自然等各方面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更加完整地记录和呈现着新疆。
“尽管有些地方你去过好多次,但每次去总有不同的感受。每次带着不同的选题去,总觉得去一遍不够,去两遍不够,就一直想拍下去,有一种上瘾的感觉。”石峰的这种感受不仅他一个人有,新疆知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就曾多次走上帕米尔高原,拍摄了《太阳部族》等多部作品。如今年事渐高的刘湘晨,担心因自己的身体原因不能再上帕米尔高原,那里仍有他未完成的梦想。如今,像石峰、谢君文、朱岐峰和李玲等一批年轻的纪录片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执着于梦想。
因为热爱与付出,赢得荣誉
石峰说,在拍《河狸的故事》时,为了拍到河狸破冰而出的一个镜头,整个拍摄团队足足等了9天。当这个镜头拍出来以后,所有看到过的人都被“萌化了”。
这个故事像是新疆纪录片拍摄制作团队工作的一个缩影—凭着满腔热爱之情,风餐露宿,克服着各种困难。刘湘晨就曾因拍摄资金紧张,连着几天的食物只有馕和稀饭。但是最终拿出来的成果是喜人的,是值得骄傲的。新疆大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刘湘晨合作拍摄的纪录电影《大河沿》《驯鹰人》曾分别获得2008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作品奖和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三届“纪录·中国”银奖。
从2000年到2014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作品共计数百余部(集)约上万分钟,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90多项,新疆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多部作品在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上海国际电视节、匈牙利久尔电视节和德国格廷根电影节斩获奖项;在全国顶尖的纪录片交流活动中,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团队频频亮相。在每一年的全国各类奖项的评选中,新疆电视台的参选作品的数量、题材的独特性、高质量的拍摄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都得到评委的认可。新疆电视台的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百花园中呈现出了绚丽的亮色,也初步实现了新疆在全国打响纪录片品牌的目标。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副总监、《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评价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是全国纪录片创作生产最不容忽视的团队之一。把纪录片当成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对待,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而且新疆电视台的纪录片从社会类、自然类到人文类,都非常出色。这在省级电视台中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把国内关于纪录片的奖项拿全了,国外重要奖项也获了不少。”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的办公室,石峰自豪地伸手一指:“看那窗台上。”只见数十座奖杯摆在一起,白玉兰奖、金鹰奖、金熊猫奖……
新疆纪录片在探索中前行
在上个世纪末,新疆电视台编导纪林的纪录片作品《家住沙漠中》入围德国歌延根电影节,借此机会,纪林就纪录片题材的把握和拍摄的形式等问题采访了国外专家。对方认为中国的纪录片从制作的形式和制作的技巧手法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在题材的把握和选择上还有欠缺。因为纪录片是关注人类命运的片种,应该更多地关注世界性的题材,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来看待一些问题。
担任过“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评委的许晓娟在与国外其他评委交流时,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国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总需要大量的解说词,而国外的纪录片则更多的是通过镜头和人物对话来完成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导致纪录片与观众之间似乎总有隔膜。
纪录片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还与一个国家、区域的文化战略有关。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纪录片凭借它的真实性而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影响力。新疆纪录片作品理应成为中国新疆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当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将纪录片创作置身于新疆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大格局中,记录时代,深度参与社会进程是新疆纪录片创作必须完成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从新疆拥有的丰富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资源中,挖掘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财富并转化成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是新疆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种考量,如何把新疆的优势资源运作起来,集中中国乃至世界的力量,让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团队来记录新疆,用国际通行的镜头语言来讲好新疆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许晓娟说。
2015年,新疆电视台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疆美食系列、百集新疆文物系列和塔里木河系列等纪录片的制作都正在紧张进行中,新疆的故事仍在讲述、新疆的历史仍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