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塔河,准备去胡杨林公园。
上车后,猛然想起昨天在来的路上,看见有一处胡杨林很特别。
大家意见一致,调头先去那片胡杨林看看。
那片胡杨林,是一片枯死的胡杨林。
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一片枯死的胡杨林。
枯死的胡杨,残枝横七竖八。
当我们来到那片枯胡杨林前,看见枯胡杨林里有着丝丝儿青烟。
一队人马正在搬家装车拆场。
正在疑惑时,一位装束打扮别样的青年人走了过来。
抓紧先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才问他们在干什么。
小伙子一边走一边说,拍电影。
咱一听,有了兴趣,再问拍什么电影。
小伙子还是一边走一边答,《骆驼客》。

哦,咱是误打误撞,走进了电影拍摄场。
当我还想寻找拍摄现场时,那小伙子笑笑说,这儿已经拍完了。
说话之间,又一年青人骑着一匹黑马奔驰而来。
转眼之间,那年青人扛上一捆柴禾,又飞驰而去。
回到家,有天央视六套播了《骆驼客》拍摄现场短片。
那天好象是11月28日。
《骆驼客》的导演是高峰。
讲的是初冬时节,梦工场记者远赴新疆,探班数字电影《骆驼客》,第一次走进戈壁滩,和大漠胡杨来了次亲密接触。
《骆驼客》是一部讲述沙漠驼队传奇故事的数字电影。
骆驼客指的是在沙漠戈壁上牵骆驼的人。
骆驼是沙漠之舟,负重荷在沙漠里行走如履平地。
骆驼客牵着骆驼走在高低不平的沙海里,那辛苦就别说了。
酷暑季节,高温难耐,汗珠子滴进沙里,顷刻间就干燥、蒸发了。
冬季又干冷无比,冷风夹着细沙打在脸上生疼。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很多的宝贝,拿到和田、喀什的巴扎上可以卖好多钱,有外国人收买。
据说,巴里坤就是骆驼客歇脚地。
巴里坤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镇,东进木垒、古城(今奇台县)、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西出酒泉、喀喇浩特(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归化(今呼和浩特市),有人称这条路是草原丝绸之路。新北道是汉唐时期就形成的。左宗棠率清军进新疆剿灭阿古柏的叛乱时,就是用骆驼从北京运送物资的。历史上,巴里坤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三大著名的商埠之一(另两个是古城、迪化),清末民初有骆驼一万多只,人称“万驼城”。那个时代,骆驼是最厉害的运输工具,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枪支、弹药都靠骆驼客和他们手里牵的骆驼来完成。
看不见电影拍摄,咱就慢慢看胡杨。
胡杨,维吾尔语叫“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由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人们又叫它“沙漠英雄树”。
胡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
胡杨生长期漫长,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有“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的说法。
据说,全世界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胡杨林又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