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新疆题材彩色故事片《永生羊》在新疆人民剧场首映。
《永生羊》主要以一位90岁高龄的哈萨克族老人哈力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他少年成长的故事。少年时,他跟着奶奶、叔叔带着没了妈的羔羊萨尔巴斯,四季游牧转场。叔叔凯斯泰尔偷偷爱上了大户人家苏丹的女儿乌库芭拉。苏丹准备把乌库芭拉嫁给一户有钱人家,但是,乌库芭拉却在自己的婚礼上,与花骑阿赫泰一见钟情并私奔。五年后,乌库芭拉守了寡,凯斯泰尔如愿与其结婚。婚后,莎拉奶奶和凯斯泰尔叔叔,还有哈力精心照顾乌库芭拉,但是,她总也忘不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哈力从奶奶莎拉和乌库巴拉的经历中,懂得了牧人们的爱。这种爱,就像留在岩石上的岩画一样,永远铭刻着生命传承的意义。
这部电影是我国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演员全部都是哈萨克族非职业演员,并首次启用国外演员加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2008年7月在风景如画的喀纳斯开机,并辗转张北草原,历时一年多拍摄完成。
《永生羊》通过艺术的手段,对新疆这块土地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川风光博大而优美的新疆,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质地深厚凝重的人文新疆,完成了一次画面和文化优良的结合,是新疆题材电影中,一部创作成功并有所创新的影片。
《永生羊》在运作方式上,进行了十分可贵的尝试:通过新疆少数民族艺术家进行剧本原创,与疆外电影创作者携手,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进行艺术生产,并已经取得初步成功,这在新疆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中,并不多见。
本片编剧是新疆作协副主席、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曾经获得天山文艺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她根据自己的同名散文改编,此篇散文获2003年自治区首届天山文艺奖,并为国内多家国家级省级文学杂志转发,并收入由中国散文家协会主编的《三十年散文观止》。2006年由中央电视副台长高峰点题,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改变。叶尔克西在电影拍摄中,全程跟随剧组,参与导演工作。
该片是本年度第三批“国家推荐影片”,在今年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承办的“北京放映”的60多部国产影片中,成为“最受片关注的影片”。今年9月,本片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成为5部参赛影片中唯一一部入围、并进入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还在加拿大展演了四场。
在首映式上,导演高峰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将哈萨克族独特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融在一起,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哈萨克的电影。
编剧叶尔克西说:“我的这篇散文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键是找到了我想表达的对新疆这片热土的理解。影片保留了原散文30%的内容,大部分是新加进去的故事。我认为,影片只有真正突出了思想性、民族性、地理性、文学性和传奇性,才能更好地阐述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