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爆火,我们也需要反侦探小说吗?
作者:新疆影视网转载 更新时间:2023-10-27 02:44:46
《河边的错误》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由魏书钧执导,王景春、李小璐、张颂文等主演。影片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也曾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影片以一起离奇的连环杀人案为背景,讲述了刑警队长马哲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精神崩溃的故事。
影片看似是一部侦探破案的类型片,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反侦探电影,即不遵循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规则和审美模式的电影。托洛夫在《侦探小说的类型学》中将侦探小说分为三类:解谜小说、黑色小说和悬疑小说。解谜小说强调逻辑推理和证据分析,黑色小说强调社会现实和道德冲突,悬疑小说强调心理紧张和情感诱惑。而反侦探电影则打破了这些类型的界限,通过对侦探故事的颠覆、拆解、重构,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河边的错误》就是这样一部反侦探电影。影片并不关注犯罪的动机、手法和结果,也不关注侦破的过程、方法和结局。影片更关注的是真相与虚假、理性与疯狂、命运与选择之间的对立与交织。影片中,凶手是一个被收养的精神病人,他用柴刀杀死了养他的老妪和其他几个目击者。警察队长马哲不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件,他认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联系。他开始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却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死胡同。他越想找到真相,越觉得自己被真相所困。他开始出现幻觉和噩梦,甚至怀疑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精神病人。
影片通过马哲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警察对真相的执着和对正义的追求,以及这种执着和追求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境。马哲不仅要面对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难解性,还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他的妻子怀孕了,但胎儿有基因缺陷。他们之间因此产生了争吵和隔阂。他也要面对上级的压力和同事的误解。他甚至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罪恶感和恐惧感。影片通过马哲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真相的重量和代价。
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小说,但也有一些创造性的改动。原著小说中,马哲最后开枪杀死了精神病人,为了执行自己的正义。但是,他也因此被当作精神病人,被上级安排送进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也是对正义的讽刺。而影片中,马哲并没有杀死精神病人,而是将他送进了疯人院。他也没有被当作精神病人,而是被授予了三等功荣誉。这是一个相对正面的结局,也是对正义的肯定。但是,影片也暗示了马哲并没有完全摆脱自己的幻觉和困扰。他在领奖台上看到了自己妻子的身影,却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在场。他还看到了自己开枪杀死精神病人的场景,却不知道这是否真的发生过。影片以这种模糊和暧昧的方式,结束了马哲的故事。
要理解电影《河边的错误》,就要理解余华的小说观念。余华是一位反对熟巧叙事的作家,他不愿意用技巧和看法来遮蔽事实和真相。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自己之前写作经验的延续、响应和蕴含。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宿命和死亡这样的主题,他用这样的主题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河边的错误》就是一部典型的余华式小说,它以一个简单而残酷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复杂而荒诞的世界。电影《河边的错误》就是一部典型的反侦探电影,它以一个颠覆而重构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真相与虚假、理性与疯狂、命运与选择交织在一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