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这部电影改编自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以商代纣王时代为背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故事。纣王与狐妖妲己勾结,引发天谴;姜子牙等昆仑仙派为拯救苍生寻找天下共主;西伯侯之子姬发认清商王的暴虐面目并反抗商朝统治。这三条线索独立又交织,铺展出一个宏大的史诗神话画卷。电影情节曲折,给观众带来了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电影以匠心打造精致的叙事环境,让鲜为人知的商周文化走向大众。影片中出现的朝歌城、麦田景观、商王所用的“铜钺”、商王敲奏的“鼍鼓”、伯邑考吹奏的“篪”、西伯侯头戴的头冠等等,都根据历史原型制作呈现。这些细节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专业性,也有效地传播了商周文化。
电影打破了传统观念,呈现出全新的创意设定。商纣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昏君,而是一个城府深厚、逐渐显露出真面目的凶狠野心家。苏妲己也不再是传统形象中的“红颜祸水”、“魅惑君主”,而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保留野性的狐妖。这些设定突破了对“昏君”和“妖姬”的传统观念,传达了富有创新性和深度性的思考。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文化传播媒介,电影需要考虑艺术作品本身的传播价值。导演乌尔善表示:“我特别希望看到中国自己的神话史诗搬上大银幕,用现代技术和观念对其重新解读,向年轻观众讲述这个流传了三千年的故事,让它继续流传下去。”中国神话史诗类电影在市场上并不常见,而优质作品更是罕见。如何让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在当代得以传承,走进大众视野,是文艺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封神》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电影《封神》在创意设定、叙事环境等方面展现了出色的制作水准。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究和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它向观众传递了深度和创新。同时,电影还体现了艺术作品的传播价值,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带入当代,让其继续流传下去。《封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新的道路。
《封神》中那些考究的服装设计同样值得一提。根据导演组提供的资料,《封神》中出现的所有服装均由资深服装设计师杨迪根据历史研究原创设计。例如商纣王的朝服取材自殷墟出土的编钟纹样,这种编钟纹既是商王的象征,也代表着商朝的鼎盛;姜子牙和昆仑仙人的服饰参考了道教文献中的描写,强调仙风道骨;苏妲己的服饰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关于狐狸的传说,狐狸喜爱红色,服饰要兼具妖艳与未知感。这些原创而富有想象力的服装设计为观众呈现出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神秘形象。
此外,《封神》的精美场景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苏妲己在绣房中与商纣王相会的场景,房内布局考究,以中国古代纺织工艺为元素,极尽奢华;姬发在旷野与山魈对话的场景树木苍翠参天,与山魈庞大身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姬发的孤独无助;昆仑山天宫场景设计参考道教典籍,重现道教「三清」居所,给人以超脱尘世的神圣感。这些场景设计不仅提升了影片的美感品质,也为观众重塑了商周时期可能的历史面貌。
从精美的服装、场景到丰富的道具,《封神》无不展现出电影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用心经营与创造性发挥。这种将古代神话艺术化和娱乐化的创新尝试,也让这部电影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封神》的成功也启发人们思考中国古代神话如何能够生动地呈现在当代大众面前。中国拥有丰富的神话资源,但真正出色的改编作品寥寥无几。大部分神话电影或电视剧存在臃肿剧情、古板表演以及模仿套路的问题。如何进行创新性解读,使之与现代审美和文化价值观相结合,是未来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封神》以其独特的历史想象力和视觉艺术感染力,为中国古代神话开辟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展现出电影在传播和创新古代文化方面的潜力,也给后人带来反思与启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古代神话电影问世,让这些历史文化瑰宝能够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