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角色要从每个人的特点出发。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供图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影视剧译制的数量是5500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狄力夏提·艾则孜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因为新疆少数民族语种多,所以影视剧译制量比较大,而且将来的数量还会更大。”
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主任吾斯曼·木合买提告诉记者,他们翻译的民族语电视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好,新疆人民对电视剧译制的需求非常旺盛。电视剧对社会稳定、文化交流都有巨大作用。电视剧让少数民族群众喜欢上了内地,也让周边国家喜欢上了中国,甚至他们衣着、生活方式都受到影响。
新疆民族语影视译制的开始可追溯到1958年,当时文化部决定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正在筹备中的新疆电影制片厂(现为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进行故事片维吾尔语译制工作。1958年到2005年,天山电影制片厂译制电影2000多部。
吾斯曼说,起初译制量虽不大,但影响很大。
2005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千集剧捐赠工程”,每年向新疆地区捐赠用于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的译制片源1000多集,有效缓解了民族语影视剧译制片源的紧缺。
2006年10月,为有效整合优化广电译制资源配置,提升新疆译制片水平,新疆电视台影视剧译制中心、新疆有线电视台译制部和天山电影制片厂影视剧译制部合并,整编划归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成立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
2010年以来,国内许多制作机构向新疆捐赠电视剧数量达60部2091集,比往年增加了1倍。其中很多是新剧、大剧、热播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李小龙传奇》等。每年推荐80部影片(其中故事片60部、科教片20部)作为少数民族语待译片目,并提供译制素材供译制、播映。
2015年7月30日,新疆译制大厦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园区举行。1.8万平方米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总投资1.8亿元,建设完成后将使新疆影视剧年译制能力由目前的5000集提升至1万集,动漫节目译制量由目前的每年1.2万分钟增加至每年4万分钟。
随着译制量不断增加,译制中心从2008年起陆续聘用了100多人,目前共有近300名工作人员。
现在,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译制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影视剧每天在新疆电视台6个民族语频道播出,占每个频道全天播出量的70%以上。
从成立到今天,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译制生产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影视剧达3.3万多集。其中200多部在全国和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译制片评选中获得了“骏马奖”“天桥奖”“天山文艺奖”和全疆优秀译制片等奖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中国的电视剧,特别是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中国元素电视剧受到亚、非、欧等地区受众的欢迎。国产四大名著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译制后在自治区以及周边国家、全世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