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两年电影市场的表现,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是主旋律电影。创作体系的迭代和头部制作人的入驻,为其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一些题材多样、充满地域色彩的作品也让观众看到了一段时间内电影市场出现转机的希望。
聚焦中年爱情故事的《爱情神话》,以其淋漓尽致的上海都市色彩成为2021年国内大银幕上的一匹黑马。90后女导演邵把镜头对准了上海弄堂里的中年男女。在幽默的对话下,他轻松自如的生活哲学再次证明了低成本爱情主题的可塑性。生死之恋,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今年夏天的口碑佳作《人生大事》讲述了莫三妹出狱后“追随父亲的脚步”,在一次葬礼上与吴晓雯相识,并一起长大的故事。这部作品中武汉话的对白是一大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产电影中丧葬题材的空白。
地域特色作为影响故事的地域支撑,除了建立亲近感之外,还受制于观众进入影院时想要寻求某种放松体验的心理状态。喜剧电影也成为一段时间内拯救市场的王牌。今夏,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累计票房达31.03亿,无疑成为2022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另一方面,国内院线有望在2023年上映《人生路不熟》 《保你平安》 《超能一家人》等几部喜剧作品。以目前猫眼电影观众的“想看”指数来看,这些作品的期待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电影。
2023年院线的全部电影供应将比2022年更充足。一个是因为2022年撤出的作品包括《保你平安》755-7900《长空之王》755-79000等多部大片在等上映。第二,疫情期间大量制作的电影积压。从2019年到2021年,每年电影放映量分别为612部、365部和697部,2019年到2021年的年电影总产量为1037部、650部和740部。
但是对凯表示,恢复优质内容的供应还需要时间。受传染病的影响,部分制作组的拍摄进度放慢了。“从春天到夏天将迎来报复性消费。但是观众回到电影院后,能不能看想看的电影,打问号,看电影不吐口水,再打一个问号。”
叶峰认为,2023年也应该出现荒地现象,但不会像2022年那样严重。电影短缺的原因之一是这三年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了上游制作。另一方面,这几年主旋律电影的指导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有影响力的大片不愿意在淡季上映,这些问题在2023年也很难解决。
电影院什么时候能告别电影短缺困境?这是观众和业内人士都想知道的问题。
对凯说,希望电影业能鼓励更多类型的创作,不能一口气拍出主旋律电影。中国电影观众有饥渴的消费需求,但选择性太少。
此外,他希望电影批准速度加快,使更多的作品尽快进入市场。他提到,自己的一部剧本自2021年7月送交上海电影局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半没有通过。
“我们电影市场的规模比现在300多亿韩元的发展空间大得多。不仅有几家头部公司每天都在那里转,中小电影公司也要卖票。向凯表示。
剧场方面期待更多的引进片通过批准。国产电影过分依赖春节、国庆节等热门日程,不愿意或不敢上映小电影已经是正常的事情了。往年剧场要依靠大量的引进电影,挽救半年的淡季日期。陶富胜说:“我希望电影局能放很多介绍电影。结果很多年没看漫威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