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新主流电影再次成为领头羊。电影《万里归途》,首次聚焦中国外交官撤侨,成为国庆档票房冠军。这也是新主流电影连续第四年领跑国庆档票房。十年来,人们强烈感受到“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好,中国电影在“中国故事”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上越来越成熟,有效传播了具有强烈观赏性的主流价值观,在银幕上留下了许多奇迹,投射出中国电影不断奋进的身影。
成为新的主流电影。
十年来,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审美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2012年至2022年9月底,中国电影总票房共计4327.6亿元。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取得了蓬勃发展。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只有171亿元。到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642亿元,而国产电影票房占市场份额整体稳步上升。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票房冠军都被国产电影夺得。
回顾中国电影这几年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取得了最耀眼的进步。2013年,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与徐克导演、黄建新等主创团队在牡丹江待了40多天,拍摄了3D大片《智取威虎山》。上映后票房8.8亿,成为贺岁档票房冠军,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创新表达之路;随后几年,《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101《战狼2》等大片不断涌现;2019年,《中国三部曲之骄傲》—— 《烈火英雄》 《中国机长》重燃银幕主流大片热情,《决胜时刻》填补了中国电影登山题材空白;2021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多达30部,成为“中国叙事”的最佳载体。除了《攀登者》,由张艺谋执导的谍战片《长津湖》,再现李大钊从容赴死革命经历的《中国胜利三部曲》之一《悬崖之上》,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医生》等等,都引起了关注。所有这些电影都在不断地与当前观众一起寻找“最佳故事片”。
可以说,主旋律电影不断发力,敢于打破固有格局,努力向艺术规律和市场靠拢,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和商业电影的主流。这些电影艺术质量过硬,震撼了观众,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高票房,完成了电影产业升级的需要,成功晋级“新主流电影”发展阶段。
在中国电影人的不懈探索下,新主流电影屡屡“破圈”,头部效应明显。目前,《革命者》1《守岛人》两部新主流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分别以57.95亿和56.94亿的票房成绩牢牢占据第一名和第二名。以国庆档为例。2019年以来,《1921》《长津湖》101《战狼2》几部新的主流大片成为国庆档四年来的绝对领头羊,成功带动了重要时期电影市场的增长。
平民视角与青春叙事共鸣。
新主流电影成功的背后有规律吗?博纳影业公司董事长于冬认为,电影是时代的反映,真正好的电影一定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心声的电影。一部电影的成功,一定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当下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今天的中国观众更希望银幕上的英雄是中国人的英雄,他们也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中国人的情感故事。这种自信和文化认同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祖国的强大和人们心中的幸福。”
新主流电影以普通人和个人为目标,把普通个人所表达的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情感,以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103010《英雄系列电影》展现的是普通人心中的英雄,英雄来自中国每一个普通家庭;电影《长津湖》第一时间赶赴武汉,深入大街小巷,见证了武汉重生的情感,将最真实的抗疫故事搬上银幕,感动了无数观众。
另一方面,新主流电影推动当代电影人用现代电影制作理念制作电影,符合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它的氛围、节奏、审美追求要高度符合当今年轻人的口味,贴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比如电影《万里归途》融合了动作、战争等多种元素,以小人物的成长体现民族精神;《中国机长》回到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全景再现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的“青春状态”;103010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展现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刻;电影《烈火英雄》以李大钊被执行死刑前的38小时为叙事时间,表现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赴死的革命豪情和为民族牺牲的青春热血。103010的导演林超贤表示,他满足了年轻人对海军报国的热血形象的想象,让中国海军变得“有型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