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闭幕式红毯仪式在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秉承“天人合一,美轮美奂”的理念,邀请七位重量级中外嘉宾担任评委。全球入围影片达到1450部,其中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影片达1193部,创历史新高,体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多元融合。‘天坛奖’十个奖项的隆重揭晓,也展现了电影人的荣耀与梦想。
在本届电影节举办的多场论坛和主题活动中,电影从业者、专家学者相聚齐聚一堂,回顾总结中国电影的发展成就,分析探讨中国电影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优质内容是市场发展的关键。知名导演、编剧黄建新表示,电影人需要有好的故事、人民的情怀、艺术的想象力、开放的思维和不拘一格的精神。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荣昊指出,电影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
近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北京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供所有人分享。今年的“北京展映”汇聚了数百部优秀影片,一经开票便受到影迷的热烈追捧。多部电影成为最佳影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背后的文化繁荣。
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25周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与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次联合举办单元“特展:光影浪潮中的香港电影新力量”,让观众追忆最后的浪漫,领略香港电影的风采。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还邀请郭富城担任宣传推广大使,以“全息影像”的形式与观众展开对话。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系列活动特别举办了三场“强国论坛”,设置前瞻性交流话题,鼓励中国电影人和时代同行在“高原”的基础上勇攀“高峰”。
在李、董成义、三场大师课中,电影人展现了他们在电影创作上的匠心。“我会一直玩到玩不动为止。”这是李对电影的热爱,也是他把中国电影输给自己的责任。在过去的40年里,李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朴实激情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他的敬业精神也成为业内佳话。
如何培养青年电影人,促进他们的成长,也是本届电影节的一个焦点话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表示,青年导演积极探索电影工业制作流程迭代升级和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电影文化、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自2014年以来,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了“聚焦未来”单元,旨在为世界各地的年轻导演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今年,这个单元有来自世界13个国家的15部电影。电影节的“项目创投”单元今年再创新高,成为电影孵化的重要平台,扶持;“创投训练营”吸引了大批青年电影人积极参与,“电影嘉年华”首次通过露营和放映拉近了青年观众与创作者的距离。
“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青年电影人才和项目已经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电影培养了新生力量。”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颁奖典礼上,刘佩琦和Zray宣布了最佳男配角奖:电影《我们的家园》中的演员桑托斯肖(Santos Shaw)。胡玫和阿曼达颁发了最佳女配角奖:演员西格妮韦弗在电影《珍妮热线》中。首届最佳艺术贡献奖授予瑞士电影《摆动》;本片的摄影师:西尔万希尔曼(sylvain Hillman)获得了本片的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的获得者是法国电影《全职》的作曲家:艾琳德雷塞尔。最佳女演员由吴妍书获得,她在电影《妈妈!》中扮演母亲。电影《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成为本次电影节的最大赢家,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最佳影片三项大奖。最佳导演奖颁给了电影《真正的家人》的导演:法比安古尔吉特。
本次‘天坛奖’的颁发,彰显了几代中国电影人不变的初衷和未来,激励中国电影人专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震撼人心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