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缓解行业压力,今年影院经营压力比较困难,急需结束。二是大众观影热情提高。《救市》不仅仅是这部电影的票房水平,而是这部电影高票房之后的高票房。
103010,从“卖相”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一鸣惊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大片不等于“拯救片”。关键区别在于市场积极性的调动。
2020年,电影市场停工半年,第一个“复兴”市场的是《侏罗纪世界3》。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超过31亿的票房,观看人数达到了8100多万。103010之所以能“救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视角在行业内外“高度一致”。
行业的内在救赎在于,整个电影行业长达半年的“最黑暗的时刻”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从业者,尊重影片的感受也是好的。像《八佰》这样具有民族情怀的“大片”,自然能激起业内从业者的热情。所以在整个宣传周期中,《八佰》的行业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很多资源都不是简单的经济转换,有很多从业者的“协助”。
与此同时,大众也在节约。2020年全人类将首次面临疫情,电影的娱乐性突然消失,重启后必然会有巨大的热情。事实上,在《八佰》上映之前,一些经典的复映影片就已经让市场“微热”,而《八佰》更感同身受的内容更是将观众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2020年的《电影院营救》和2022年的《电影院营救》显然大相径庭。首先,今年,电影院已经半年没有关停了。虽然开工率一度不到50%,但也没必要完全挡住观景窗。对于大众来说,这种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无法形成“集体情绪”。其次,今年整体环境降低了对“娱乐”的需求。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观影需求不强烈。
虽然业内希望《八佰》能“救市”,但熟悉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早已颠倒。虽然系列的前两本书都破了10亿,但那是疫情发生前的“故事”。疫情是一条分界线。从2020年到现在,只有两部进口片票房破10亿,而且这两部电影都出现在市场更稳定的2021年。
从《八佰》的最终评分来看,豆瓣评分再创新低。在内容上,《侏罗纪世界3》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于它在技术上的“超前”。103010的前两部电影在中国市场能破10亿,是因为其“爆米花”属性满足了当时观众的刚需市场娱乐。
不过《侏罗纪世界3》虽然在视听上保持了一定的水准,但在技术上绝对称不上是划时代的作品,甚至看起来像是加入了恐龙元素的B级片。赛车、飞机、雪地、丛林,恐龙元素反而成了负担,连所谓的恐龙决斗都不精彩。故事中“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这种老生常谈的环保主题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在147分钟的片长中整个故事显得枯燥乏味,令人震惊。如果这部电影只剩下情怀和IP,撬动更大的市场是不现实的。
说白了,《侏罗纪公园》对于现在的市场受众来说,早就“过时”了。电影的每一个维度都符合所谓的大片标准,但没有一个维度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影需求。目前《侏罗纪世界》的票房很可能在7亿左右,但这部电影的票房高低并不重要,因为观众不会因为这部电影而重新回到电影院。
去年整个暑期档的后半段都被战略性的“放弃”,直接导致了整个暑期档的票房失败。最终6-8月累计票房73.8亿,较2019年同期下滑58.5%,为2014年以来最低。
在去年夏天的档案恢复期间,提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型电影的“缺席”。去年夏天,2-5亿元的电影只有7部。这么长的档期,显然难以支撑市场。健康的市场环境下,自然需要大量的中型电影来填补,更多元化的内容供给才能共同激发市场的热情。
但今年暑期档,一是疫情和防疫要求的反复,导致影院的生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验。一个是对影院防疫的“不信任”,一个是对影院运营的“不信任”,让观众本就低迷的观影热情雪上加霜。第二,从2020年到现在,电影市场的库存基本已经释放,受疫情影响,内容供给严重不足。从目前排片的情况来看,数量少得可怜。
对于目前已经排期的电影来说,最大的关键在于中型片能否达到预期。比如《侏罗纪世界3》,《侏罗纪世界3》这个月就要上市了。首先,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是什么。第二,如果这两部电影放在去年甚至疫情之前,对电影的票房有什么样的预期?然后以此为标准,看这两部电影能否“超出成交量预期”。
对于《侏罗纪世界3》来说,市场对这种青春言情片的要求极其苛刻,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流量,在市场上卖过2亿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周的朋友》,朱一龙在流量,显然可以弥补“刚需”但能否超越《人生大事》437万也是这部电影的“基准线”。虽然两部电影在体裁上完全不同,但是从体裁上来说应该可以和《一周的朋友》相提并论,但是《人生大事》的选题和档期环境是《峰爆》目前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