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纵向比较,这个数字当然不算亮眼。票房和观影人数同比下降80%,不少电影在五一前夕宣布退出五一档。但是这个成绩还是很显著的。我们来看看一个月前《清明档》的成绩:总票房1.2亿。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五一档实现了上涨趋势。因此,也有业内人士称“今年五一的热度比预期高”。
更何况,五一档所呈现的一些好迹象,也足以鼓舞人心。比如电影院的复工率已经开始逼近70%,一个月前还不到50%。电影票价也开始下降,平均票价34.2元/张。部分城市票价已低于30元/张,较年初高点下跌50%以上。这种颓势,当然包含了一点院线和片方挽救颓势的主观意愿。
打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电影市场就像一个面临疫情冲击的负重前行,顽强地前行。
还在营业的电影院自然很难理解“无片被困”,这也是直接反馈到票房的。猫眼版数据显示,截至5月3日,五一假期前四天总票房为2.66亿元,日均票房与疫情前普通周末相差无几,而2021年五一假期五天总票房达16.73亿元。
为此,院线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来补期,《一点就到家》、《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等四部影片再次上映。《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等来自春节档的玩家虽然已经上了网络视频平台,但仍在电影院“陪读”,《神秘海域》、《新蝙蝠侠》等进口片的放映时间也有所延长。
从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五一假期过后,2022年的总票房不可能达到150亿元,很多电影人都指望着暑期档6月开拍。
电影从业者、电影博主@ Movie Winter说,现在很多地方的电影院即使能复工也不敢开门。院线方希望6月的大片《侏罗纪世界3》能尽快引入国内市场。“院线需要一部大片来‘打响第一枪’,票房至少要5亿元才能唤醒市场。”
但是,进口片并不是救市的“灵丹妙药”。陆续推出的《神秘海域》、《新蝙蝠侠》、《月球陨落》、《神奇动物3》虽然呼声很高,但票房能达到1亿元。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不仅没有“救市”,也没有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或许这也是集体无意识的投射。人们把电影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是霓虹和烟火的象征。电影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但它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社会语境,它伴随着现代社会。也许电影是今天的人自出生以来从未质疑或更加关注的事实。它的存在是如此的自然。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五一没有太多亮点,舆论似乎也是一个极其宽容的“家里的长辈”,变着法子为它加油。人们需要电影,不仅仅是为了看电影,更是为了成为稳定日常生活的标记。人们希望电影能和生活一起回到从前的日常生活。
以前人们似乎对屏幕构建的社会批判很多,要么娱乐至死,要么景观社会。但是,当一些突发事件打乱了正常的轨道,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批评的“奢侈”。当这些批判的“前提”开始动摇的时候,人们才突然发现社会上有些东西的分量。从底层逻辑出发,人们需要光影闪烁、天马行空、思想驰骋的文化创造,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必须。
在并不壮观的场景中,五一传递了一些乐观的信号。当然,社会希望这种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市场的人气能够慢慢回归。届时,不仅行业本身,社会意识也会得到支持。电影院里的欢笑和泪水,奶茶和爆米花,实际上是生活意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