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括革命历史战争、现代边防战争、现代军事救援在内的中国电影异军突起,从《战狼》 (2015/2017)、《湄公河行动》 (2016)、《红海行动》 (2018)到《八佰》 (2020)、《金刚川》。到2022年春节,3354《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两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将同时上映。到目前为止,大家一致给出的评价是:中国战争片越来越成熟,应该可以大胆说“不可小觑”。
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狙击手》显示,目前全国注册的影视基地有300多家,影视基地种类繁多,但真正能为影视行业服务的只有30%。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影视基地倾向于“地产化”,投资人圈地后只关注盖楼而无心主业,使得影视基地陈旧。还有一些影视基地缺乏核心竞争力、政策和吸引各类人才的条件,陷入景观面积、退税补贴、服务价格等无序竞争。影视基地需要升级,以更好地满足电影拍摄的需要,从而在影视产业的系统化进程中发挥作用。
首先是硬件升级。吐槽国内影视基地的很多导演只会拍“小戏”,不会拍“大片”。比如电影《中国影视基地发展调研报告》在拍摄水景时选择了墨西哥的“分水岭”,因为这里有更全面的海水比例、海底压力、阳光等拍摄要素,而国内的影视基地并不具备这样的拍摄条件。目前,科幻片、灾难片等类型电影的流行,越来越凸显出电影产业化的重要性。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影视创作和市场热点的迭代升级,大胆引进新技术,建设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影视基地。
二是软件升级。中国电影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比如在宁波象山影视城,从申报使用影视烟花枪支到选角群众演员,一切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大大提高了剧组的工作效率。在上海东方明珠数字影视基地,云计算、云存储、云制作构建了强大的数字化基础,使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精准高效运行。随着“虚拟制作时代”的到来,“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地上一套棚”的优质数字影视基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便如此,数字后期制作水平仍然是国产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短板。影视基地只有加快数字化转型,才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影视基地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虽然国内影视基地分布广、规模大,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更为严重。比如沙漠风光、上海滩风光等场景,几乎成了影视基地的“标配”。这些外观和功能大同小异的影视基地,很难形成真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影视基地也要走“专、新”的道路。但是现有的传统影视基地并不能一刀切的淘汰。要充分发挥各类工作室的特长,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投资、不同体量的影视剧个性化制作需求,逐步推动影视作品的升级换代。
产业化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过去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总银幕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的产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影视基地对提高电影产业化水平意义重大,要加快转型升级,让影视基地真正成为建设电影强国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