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202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线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公布了《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的研究成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项目负责人、北师大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发布了研究报告。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是以国外观众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的数据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主持实施。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了10届,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和研究依据,在国内外电影界和业界引起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
过去五年,海外网络平台最受欢迎的20部中国电影名单出炉。
报告显示,2016-2020年,海外网络平台观众接受度排名前20位的国产电影分别是:《影》 《白蛇: 缘起》 《大鱼海棠》 《急先锋》 《叶问 4: 完结篇》 《叶问3》 《妖猫传》 《少年的你》 010101010 《功夫熊猫3》 01010 《哪吒之魔童降世》 010010 《长城》 《英伦对决》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战狼 2》 《红海行动》 《美人鱼》 。
动作片是海外网络观众接受度最高的电影类型。mainland China港合拍、中外合拍已经成为海外网络观众比较关注的中国电影创作模式。合拍可以打破国家贸易和文化的壁垒,溢出效应显著,有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因为其制作团队采用了跨国家、跨地域、跨资本、跨文化的多主体合作拍片方式。
中国电影的海外观众分布广泛,文化符号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海外观众分布非常广泛,涵盖了美、加、英、法、西、日、我国,瑞典、希腊、新加坡等64个国家。其中,欧美英语地区和亚洲日韩地区的有效评论和好评高达五位数,部分俄语和法语地区的观众也对中国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推特上的提及率很高。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六大在线观影平台的到场率和到达率仍有待提升,远远不够。
从数据和信息的角度来看,超宇宙试图构建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即“在这个全球互联的信息空间中,现实和虚拟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区别,人机交互的新形式将对几乎所有的生活问题产生巨大的、普遍的影响。孙说,数字视觉艺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从电影《铁道飞虎》开始,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以胶片为载体的光学成像技术的主导地位正在被数字视觉技术所取代。动作捕捉技术成功地将动作数据赋予了数字字符;卷积神经网络、GAN生成对抗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模式,有效驱动数字人物的行为、表情甚至微表情的变化。虚拟相机可以超越各种物理限制,在虚拟空间中自由穿梭和移动。最终的合成图像可以在现场监视器中实时显示。
数字时代的图像构建模式主要依赖于数据,无论是动作捕捉还是3D生成。无论是物质数据还是数据物化,运动图像的成像方式其实都是基于艺术想象,由数字组成的数据流来构建的。这也意味着数字视觉技术的图像创建和制作实际上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数据流控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的构建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为什么现实世界中的人需要在虚拟的符号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孙认为,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解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启示。毕加索认为,“立体主义就是要有灵活性,让画布上的人物表现出某种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可以转化为其他状态。”超宇宙可以提供这样一种“发展状态”的路径和场域,它可以是超现实的,与现实互动的。
黄会林指出,海外互联网观众对中国电影接受的文化符号元素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从传统的单一文化符号向现代的多元文化符号转变。文化符号是中国电影承载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符号代表不同的价值。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中国电影“走出去”是以传统单一文化符号为核心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为海外观众营造了一种“中国过去式”的认知形象。现代文明符号,无论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先锋建筑、现代工业,还是层出不穷的现代经济形态、发明创造和艺术成就,背后都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