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国产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票仓”。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全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有八部是国产片。
从弘扬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长津湖》,到讴歌父母无私奉献的《我和我的父辈》,再到破解抗疫“制胜密码”的《中国医生》,再到致敬平凡英雄的《峰爆》,国产电影获得了全新的创作灵感,以更丰富的内容和题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特别是以《长津湖》为代表的新主流电影,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化能力的不断提升,主旋律商业电影市场运营能力的日益成熟,以及中国故事强大的精神感染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红分析,戏剧题材、制作精良、低起点人物、个人视角、家国情怀、工业化、商业化大片模式等特征是新主流电影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风格、制作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渐打破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市场的壁垒,推动中国电影从“现象级”向“常态级”跨越,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主旋律电影大放异彩的同时,剧情片、文艺片、悬疑片等类型电影也在大银幕上增光添彩,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丰富题材和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片《你好,李焕英》的制作成本虽然不高,却成为了2021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悬疑片《扬名立万》也是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但凭借其高口碑,却煽动了9亿元的票房。低成本创造高票房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如今的观众不再盲目追求大场面,好故事也能俘获观众的“心”。
与此同时,《大明星制作》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一再“翻车”,这些作品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高质量,值得市场深刻反思。无论什么样的电影题材,都要传递真情实感。只有故事充实深刻,我们才能与观众感同身受。只有讲好故事,电影创作的空间才能越来越大。
摆脱日程依赖迫在眉睫。
2021年,大型档期成为支撑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观众节假日观影偏好特征更加突出,节假日票房占比大幅上升至36%。根据灯塔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票房超过2亿元的电影有27部,其中60%是在大档期上映。关键时期上映的电影无论从数量、评分还是单部票房来看,都与非档期电影相差甚远。
头部电影票房破纪录也说明观众对电影的选择比以前更加集中。研究表明,2021年电影市场存在明显的“28效应”,《长津湖》现象在国庆档中占主导地位。
电影市场冷热不均,发展不平衡,给行业发展带来隐忧。一方面,市场越来越依赖爆款电影,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腰部电影的票房和数量都有问题,导致大部分电影亏损。另一方面,电影以热档上映,冷档无人问津,会导致观众的观影习惯发生改变。如果观众一年只选择一部热门电影,一部电影只看一部热门电影,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猫眼研究院分析师刘振飞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影市场,摆脱档期依赖尤为重要。创意端需要持续投入和持续改进,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并不断完善
市场繁荣需要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进入电影院。数据显示,2021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达11.67亿。与中国总人口相比,观影人数仍有提升空间,高层次观众和年轻观众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优质电影的供给是根本条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志峰认为,高质量电影的一个直观的市场数据就是票房超过1亿元,因为这样的电影有一定的人口覆盖,可以相对验证电影的受欢迎程度。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银幕数量将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但高水平、高质量的国产电影数量仍需增加。“中国每年制作数百到数千部故事片,但只有不到一半能在电影院上映。在影院上映的电影中,票房过亿的电影并不多。”胡志峰说。
要抬高市场的天花板,需要加深对消费者的了解。猫眼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除了电影本身内容的影响,热门档期、空闲时间、社交需求、观影仪式感、票价优惠等外在因素也成为观众的动力。因此,应加深对各年龄段、各城市观众喜好和需求的了解,为产业供应商制作的电影类型、发行商发行的电影发行提供思路,以强化观众观影动机,增加观影频次。
通过逐年对比猫眼年度购票的影像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电影市场消费群体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一批“00后”步入成年,他们迅速涌入电影市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带动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整体结构年轻化。同时,短视频,运动会等。也在抢夺观众的时间,而电影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