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2021年票房前三花跌0.103010.103010.《长津湖》,三家公司总票房突破150亿元,连续第二年中国电影三部作品跻身全球票房前十。其中,《你好,李焕英》1《唐人街探案3》交替领涨春节档,创下春节档票房78.42亿元的新纪录,《唐探3》领涨国庆档市场屡创新高,助推国庆档7天拿下43.88亿元票房,票房历史第二高。
报告显示,2021年,观众选择节假日观影倾向的特点更加突出,节假日票房占比大幅上升至36%。同时,头部电影票房的反复记录也说明观众对电影的选择比以前更加集中。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票房产出在平日有所下滑,票房和腰片数量呈现断层现象,反映出当前低频观众观影动机较往年呈现弱化趋势。
报告梳理了影响观众观影决策的四大动机:放映前,IP、主创、电影主题本身已经构成了其核心观众观影的动机;类型和亲子动画是刚需的高频题材,特定群体有稳定的观影需求。放映结束后,通过传播发酵场景性强、剧情性强、情感性强、话题性强的电影,通过放映后的口碑发酵,调动观众观影热情。外在因素,如热门档期、空闲时间、社交需求、观礼感受、票价优惠等。也会为看电影增添额外的动力。
2021年的电影市场,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观影结构年轻化,影院被00后拥抱。通过逐年对比《猫眼》的年度购票人像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电影市场消费群体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一批00后年龄的到来,他们迅速涌入电影市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带动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整体结构年轻化。
疫情后国内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全面复苏,“新主流”题材创作的探索,电影类型的丰富,无疑是2021年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成就,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启了新起点。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最佳水平,观众观影行为更多集中在节假日,日常观影习惯尚未形成。去年院线上映的250多部新片中,前三名电影总票房达到157亿,占全年票房的近三成。前十名电影票房合计248亿,超过全年票房的50%。但票房过5亿人民币的国产电影只有十几部,票房过5000万人民币的电影也只有60部左右。票房分布严重失衡,说明头部电影与国产电影整体差距过大,能够被观众认可的电影数量不足,影响了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和电影产业的扩张和实力。
从过去来看,电影更注重场景和明星,但“虚构”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仍然受到观众的批评。2021年出现了多线叙事、循环叙事、封闭叙事、反向叙事等叙事性较强的电影。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很多都在故事编织上存在一些瑕疵和漏洞,或者缺乏人物的动机和悬念的支撑。提高和完善中国电影的“戏剧”能力,解决故事的漏洞和情节的自洽性,仍然是观众最大的期待。
比起过多的“剪辑”,观众更大的不满是故事的常规化。尤其是对于类型片来说,大部分还是简单的套路,是观众已经熟悉的桥梁,缺乏创造性的模仿。从人物定位到故事流程,从场景设计到细节渲染,观众已经为之曝光
值得注意的是,从各代人之间的观看偏好来看,青春、爱情、青春动画、恐怖等类型是00后的首选题材;除了青春和爱情,90后电影也更多选择悬疑片;90后对动作、冒险等类型电影的偏好更强;80后对亲子观影的强烈需求,明显体现在对动画电影的热情上。电影和历史战争题材对70后和70前的观众更有吸引力。
从副线城市来看,一线城市观众的观影偏好集中在进口片和传记片;除了进口片,二线城市也青睐悬疑、动作等国产片。三线城市观众对亲子动画电影的选择明显提升;在四线城市,爱情和青春题材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