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一样。”
“很多改编自小说的电影,都是为了打好小说的基础,加入新的东西。”
出生于重庆的洪莹,是海内外中国读者圈中知名的女作家。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早已引起读者的关注。通过写作,她不断地逃避和回归,寻找自己。
前不久,洪莹推出了新小说《月光武士》,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展现了重庆的变化。最近,同名电影在重庆开播,由洪莹担任导演和编剧。
其实这并不是红英第一部登上大银幕的文学作品。上个月中旬,第六代导演娄烨执导的电影《兰心大剧院》上映,原著小说《上海之死》由洪莹编剧。
在电影和文学的背后,虹影是如何解读自己的创作的?她如何看待小说改编的电影?《月光武士》开机时,本报记者与洪莹进行了对话。
“好的视频作品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等的融合。”
重庆日报:从今年7月你推出新作《月光武士》到10月31日同名电影开拍,在这么密集的时间里创作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红英:小说创作和电影剧本有很大的区别。这件事我还需要了解。因为小说创作更个人化,更自由。从电影剧本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到最后成书,所有的因素都需要考虑。这是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用文字呈现故事,另一种是用镜头呈现故事。
一部好的视频作品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包括好演员、好剧本、好导演的融合,包括后期好剪辑、好音乐。
其实写小说一开始,我就开始框定故事的画面感。因为我采用的是图片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所有的小说中都是先想到图片再去描述,这为剧本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是我在密集的时间里创作出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原因。
重庆日报:电影《月光武士》采用多线叙事,反映了重庆20年来的变化。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怎么表现?
红英:在框架里,我把重点放在两个家庭的故事上,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守护,每个人都是对方的月光,对方的战士,成为了唤醒对方的力量。在大师身上,你会看到时代的影子。我觉得《月光武士》代表了扶持给人温暖的力量。
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我想表达重庆日新月异的城市进程。为了重现当年的社会风貌,在电影筹备之初,剧组就要求网友收集七八十年代的旧衣服。此外,我还设计了很多人物来展示重庆近20年的城市变化。
“我们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把观众从电影院带到书房。”
重庆日报:如今,信息媒介的变化无疑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认为这部电影改编对原作者有什么影响?
红英:电影和文学在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如今,人们更愿意以比阅读更容易的方式接收内容。在我看来,这既带来了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影视改编因其具象化的表达而更具接受性,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广泛传播。正是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我们把观众从电影院带到了书房。
同时,电影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灵感。比如我在写《罗马》的时候,走在罗马的方石上,脑子里就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还有《罗马假日》中格雷戈里派克饰演的记者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逃亡公主。艺术、历史、爱情、回忆、家乡等情感的混合。这促进了我的写作。
重庆日报:你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比如《兰心大剧院》1《上海王》等。你认为文学作品变电视剧的关键是什么?
红英:很多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打小说基础,增加新的东西。在我看来,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导演能否充分、深刻地理解和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进行一次文艺创作,从而忠实于原著,有自己适当的限度。
比如在《兰心大剧院》中,娄烨把文本中一些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我心中预设的形象直观地展现给观众,特别让我惊讶。比如,虽然在小说中,我也写了白梅(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她双重间谍的身份,但导演通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挖掘出了她善良的一面,呈现得非常精细。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