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港片将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中获得新的机遇和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看《霍元甲》。1982年,《少林寺》在内地上映,1毛钱的票价创造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可想而知它有多受欢迎。然而,香港电影“不再辉煌”的说法,在中国电影界一直被提及。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世纪电影市场大变革的背景下,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一直在共同发展。香港与内地电影业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内地电影业的全面改革和发展,也促进了多品种、多类型、多元化的市场结构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正如香港影评人乐福所说,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展开了全面、充分的合作,取长补短,承前启后,继续发扬对电影的热情和专业精神,敢于开发新的电影技术。这样,香港电影和与内地合作的电影的未来将是辉煌的,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1.香港与内地的影视合作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港片在产量、票房、质量、艺术性等方面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形成了庞大的电影产业体系。电影总产值超过亚洲电影强国印度宝莱坞,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拥有全球市场的美国好莱坞。
当时的香港聚集了整个华语世界最优秀的电影从业者,人才辈出,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道具、配音甚至是替身。在强大的人力资源的帮助下,即使是几周内拍出来的一些“快片”和一些连剧本都没有的电影,也能有不错的质量,可谓百花齐放,绝对的美。
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公司开始与内地合作,从《少林寺》到《半生缘》,从《神话》到《功夫瑜伽》。从这些内地与香港电影文化融合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香港电影人一方面保留了香港电影的精髓元素,如功夫、动作、搞笑等。另一方面,他对中国电影产业崛起带来的多元文化效应有着敏锐的感知。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赋予了香港电影新的生命,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品质,让中国电影更好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2.两地的影视产业应该更好地合作。
长期以来,人们对香港电影的印象往往集中在警匪动作、无厘头喜剧、港式爱情和武侠上。但随着部分香港导演、演员、电影公司进入内地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开始融合发展,题材和内容更加多元化。比如低成本电影《无名之辈》、热门电影《邪不压正》、年度票房冠军电影《红海行动》都有香港影视有限公司的存在。两地影视产业应该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
第一,在影视作品题材方面,香港影视公司可以尝试提高自己的容忍度,而不是拘泥于警匪犯罪的类型,尝试军旅题材、荒诞喜剧、励志爱情等题材。也可以积极参与内地IP影视改编的潮流,与内地知名导演、新影视公司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比如电影《古董局中局》以20世纪末的老北京城为背景,主角从小就希望生活在北京琉璃厂。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会说很多北京电影。选择一个北方地域色彩浓厚的故事进行改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说明香港影视公司对自己的制作能力有信心。
第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产业的优势,可以深挖内地故事,创新警匪片内容。以往有代表性的香港警匪片也出现了内地元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故事发生在香港,整体叙事风格也是传统的香港特色。但近年来,从《湄公河行动》 《红海行动》等影片中可以看出,香港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开始以内地故事和背景为电影核心,在叙事和艺术风格上不再照搬原有的传统模式,从而实现与内地电影制作的深度融合。可见,不断为其深耕的警匪片注入新内容,从而实现该类型电影的创新,正成为香港警匪片发展的一大趋势。
3.综合开发是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对当前香港文化迫切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充分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加强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的密切联系,不断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打造中外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枢纽,打造中外文化人才高地。这无疑是香港影视产业与内地影视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力。
2019年,中央出台了五项惠及香港电影业的措施。参与内地电影行业制作的香港人不再受数量限制;对于香港和内地的合拍,演员和内地元素的比例没有限制。取消香港与内地合作制作的申请费;香港电影和电影人可以报名参加内地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企业可以申请内地提供的奖励,用于在香港、澳门和海外发行和推广优秀的内地电影和合拍作品。新措施减轻了香港的负担,增强了香港影视公司和电影人的合作意愿。
新措施的实施,使香港电影在创作合拍作品时享有更多话语权。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给两地电影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是聚焦影视产业,与港澳协同发展,打造“人文湾区”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