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京残奥会正式闭幕,中国代表团共获得96枚金牌、60枚银牌和51枚铜牌,在所有代表团的金牌榜和奖牌榜中排名第一。此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代表团分别获得5枚奖牌和1枚奖牌,也为各自地区赢得了荣耀。
恰逢东京残奥会,根据残奥会冠军苏华伟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上映。影片讲述了残疾男孩苏华伟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一跃而过,最终成为残奥会冠军的励志经历。这部电影由吴君如监制和主演。
这部电影的“推广人”古天乐坦言,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残疾运动员,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迎头赶上、永不放弃的精神。
吉米万是第一个看中苏华伟故事的创作者。《妈妈的神奇小子》年,他既是导演又是编剧。七八年来,吉米万一边与苏华伟的母亲沟通,了解这位残奥会冠军的成长历史,一边四处寻找投资,努力拍摄他的传奇经历。几经波折,苏华伟的故事落到了古天乐身上。
一直喜欢玩来自吴君如的“安利”剧本,后者一眼看到的正是苏华伟的奋斗历程。“他的故事很励志,很治愈,落后的人追上来肯定好看。”他们一拍即合,受邀成为《妈妈的神奇小子》的“骨干”。
饰演年轻的苏华伟的冯浩洋,是一个15岁的新演员。“苏华伟是金牌得主,我这样演观众就知道了。”冯浩洋坦言,自己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就让自己感到压力很大。为了交出更逼真的表演,他选择在田径赛场开始“魔鬼训练”。吉米万回忆说:“他一直练习,直到所有人都离开田径赛场,继续跑步。他太勤奋了,看起来不像一个15岁的年轻人。”
“永不放弃”是贯穿苏华为四十年人生的标签。1981年出生于工人阶级,因罕见黄疸而成为报纸上的“名人”,甚至成为医学界研究的案例,受到广泛关注。
当时,许多医生和专家判断,即使孩子获救,他的余生也需要家人的照顾。
苏华伟虽然通过了人生的第一关,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终身痉挛,听力严重下降。马谡回忆说,“我很幸运,被救了。”她解释了“苏华为”这个名字的含义,其实她早就藏着一个美好的希望,——。我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桦树一样长大。
白桦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种。一路走来,苏华为也是如此。虽然他从小表达不畅,四岁就学会了慢走,但他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布满荆棘的人生旅程。
苏华为
苏华伟人生的转折点落在一所特殊学校的一场田径比赛上。他被教练潘发现,走上了职业运动员的道路。1996年至2012年,从亚特兰大到伦敦,苏华伟前后5次参加残奥会,共获得6枚金牌。至今,他仍是男子200米比赛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因为这些荣誉,苏华伟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因为这些荣誉,他成了香港人眼中的“消遣”。
苏华为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消遣》的辉煌背后留下了多少辛酸和遗憾。
因为肌肉痉挛,苏华伟平衡能力差,手指支撑不住身体。启动启动器。所以为了锻炼平衡,他每天都很努力的练习俯卧撑,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他还是坚持跪着做。因为听力严重下降,苏华伟第一时间几乎听不到发令枪响,反应会比一般人慢。所以他反复练习起跑姿势,希望尽快缩小与对手的差距。
虽然你每天坚持训练,甚至受伤,但很难写出“输在起跑线,赢在终点”的奇迹。1996年参加亚特兰大残奥会前夕,15岁的苏华伟在体检时被告知缺铁,未达标。苏的母亲考虑了一下,可能是家里条件不太好
2004年雅典残奥会100米决赛,苏华伟有很大机会冲击金牌,但在赛场上,起步依然缓慢。“我知道自己慢了一秒,本来有机会恢复的,但是因为感冒,状态不好,真的追不上。”在那场比赛中,苏华伟最终获得了第二名,这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因为残疾运动员比赛奖品少,他获得了无数荣誉,他没有想过为了生计放弃田径。大赛有好几个,但要不是刘德华的支持,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自己的训练,更别说逐梦奥运了。
刘德华和苏华伟。
幸运的是,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就连苏都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在他心目中,苏华伟才是真正的“”。“我很高兴有人能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
除了《妈妈的神奇小子》,电影《12秒58》和自传《赤道上的金牌》改编自苏华伟在伦敦残奥会上夺得100米冠军,记录了“消遣”与各种载体的故事。其中,《12秒58》仍由苏华伟本人主演。
诚然,苏华伟只是残疾运动员的一个缩影。东京残奥会即将闭幕。也许这个群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受到公众的关注。
然而,正是苏丽珂华为的无畏和无畏,残疾运动员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支持,甚至致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