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怀旧”成为影院的重要主题之一。票房印证了当数字影像风靡全球,成为主流呈现形式时,电影电影依然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经典电影修复后,以高清新面貌回归影院,不仅满足了影迷在银幕上的感受,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了初次观影的年轻观众。但是,当人们以更清晰、更流畅的姿态看到眼前流动的光影时,会不会好奇,是谁一帧一帧地凝视和“擦拭”了这些破损、积满灰尘的图像?为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为大家揭开了“情怀”背后的修复真相。
当“90后”粉丝二黑得知《肖申克的救赎》将于今年9月推出4K超高清版时,他“兴奋得像过节一样”。她告诉记者,这部电影在人生的每一次低谷中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我会买数码版和蓝光光盘集收藏,希望能看到一直被忽略的细节。”
“00后”女孩咚咚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收集的电影票,包括近年来还原重播的《海上钢琴师》 《美丽人生》 《天堂电影院》等经典影片。“它们比电影院里的新电影更能给我的生活增添‘厚度’。”
当记者走进广东朱颖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数字大师制作分公司的直播间时,看到的是一群让粉丝的情感得以跨越时空储存的工人。
该公司负责人梁雄生告诉记者,4K修复是目前胶片修复的主流技术,公司全程进行了4K修复。“我们需要先对胶片进行物理修复,再经过接缝加固、水洗、液体超声波清洗等工序,对胶片的音画进行扫描数字化,从而进入修复关键数字音画素材的核心步骤。”
许多修复者承认,修复一部旧电影和制作一部新电影一样复杂和困难。“胶片和胶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损伤和脏点,在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后,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据梁雄生介绍,这就需要调色师等修复人员了解影片的结构原理,像了解手背一样了解每一帧的故障点。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记者发现一帧的修复需要前后帧反复对比,避免前后帧不一致,修复后恢复不准确。据报道,4K修复的画面分辨率已经达到了4096*2160,原来2K修复看不到的脏点也会显示出来。“一张4K修复膜的容量在10TB左右,修复师一天只能修复几帧,没有耐心和毅力很难坚持。”
此外,配色也是画面还原的亮点。梁雄生告诉记者,如果一部待还原电影的某些画面出现较大的色彩偏差,色彩师需要根据剧情的变化和当时的环境,调出合适的氛围和色彩。
图片还原的工作量如此巨大,声音还原的难度如何?记者了解到,声音素材的还原工作较为抽象,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应对影片的艺术美学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修复要求(高清、2K、4K或普修、精修)和材质的实际情况,修复一部老电影需要半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影片,修复周期长达一到两年。
AI修复,8K修复成趋势。
最后的着陆点还是在于“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前修一部电影比修故宫文物还难。”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粤港澳影视艺术研究院院长叶涛坦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难度”在降低。他告诉记者,AI技术的融合提高了效率。
用AI修复电影已经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很多传统的电影修复机构都在探索AI修复技术,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也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进入了电影修复领域。公开资料显示,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由10人团队修复需要近20天的时间,而利用爱奇艺的ZoomAI技术完成修复增强并上线只需要12个小时。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常乐告诉记者,AI修复其实就是利用一个训练库,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判断的能力。但他指出,“如果情况非常复杂,没有足够的培训库进行培训,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说白了,AI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胶片修复离不开人。”
记者了解到,电影修复技术不仅在进步中追求高效率,在画质上也接近更高的清晰度。“人们追求的是极致的形象,8K修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不是必须的。”常乐解释道,“8K修复好比一个杯子,但如果胶片信息严重缺失,就有可能‘杯子’根本装不下。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