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为安德烈塔尔夫斯基写一段前卫的戏剧独白,大概会是这样的:“我,安德烈阿尔谢尼耶维奇塔尔科夫斯基,阿塞尼和玛丽亚的儿子,玛丽娜的哥哥,伊尔玛和拉里萨的丈夫,以及阿塞尼和安德烈的父亲。我出生在苏联,死在法国。我是七部半电影的导演,也是一本书的作者。我是几十部电影几十本书的主角。数百名导演向我致敬。我的电影被上千个电影节放映,被成千上万的学者研究,被成千上万的影评人评论,被数百万影迷喜爱。”
独白可以继续写下去,比如“被千万文艺青年视为联合密码”或者“被中国影迷亲切地称为电影艺术“三位一体”之一”。虽然有些嘲讽是不可避免的,但塔尔科夫斯基,或者按照中国电影圈的说法是“老塔”,无疑是电影艺术的最高标准,以至于在整个电影文化中形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又名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著名导演,代表作有《镜子》 《乡愁》 《牺牲》,人称“电影诗人”。
翻开塔可夫斯基的人生履历,他不是那个时代批判龙林的典型;即使在他出色的翻译生涯中,他也收到了官方的邀请,将斯大林年轻时写的格鲁吉亚诗歌翻译成俄语(后来,这个计划失败了,因为斯大林停止了)。但由于包括政治在内的一系列原因,直到1962年,他的第一本诗集《落雪之前》才出版,上面印了几行小字:价格14戈比,份数6000本。那一年,他55岁。
在大多数时候,诗歌中的塔尔科夫斯基就像是餐桌上不会说话的客人,他长久的沉默让他几乎没有存在感。家族“塔尔科夫斯基”之所以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闻名,只是因为他导演的儿子——与老塔尔科夫斯基同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凭借《伊万的童年》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就Arseny tarkovsky而言,他最知名的身份是诗歌翻译,每天将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拉伯语诗歌翻译成俄语。翻译所占据的精力无疑挤掉了创作的时间,而塔尔科夫斯基却无事可做。“我需要养家糊口,我的家庭相当大。”
这个“大家庭”的背后是塔尔科夫斯基的三段婚姻。在个人情感生活中,他也是当代伦理学的“幕后黑手”。除了婚姻,很多女人在生活中也和他有过感情纠葛。我们无意评价这些情感中的对错,但必须提到的是,老塔尔科夫斯基无论在谈吐还是外貌上,都明显不同于苏联大多数来自劳动群众的诗人。他因病而苍白的脸,被战争夺去的一条腿,似乎永远笑不出来的眼睛,不仅激发了许多当代女性内心的爱怜之情,更增加了他诗歌的知性色彩:他的文字背后,总有一个单腿站立被困扰、思考、忏悔的形象。
在中国语境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可谓某种影圈的“基本教养”。以豆瓣为例。10000多人标记了Ta的7部故事片和毕业短片。其中,有近4万人“阅读”的《乡愁》 (1983)以9.1的高分成为他最受欢迎的作品;《镜子》 (1975)和《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都得了9.0分。开个玩笑,塔尔科夫斯基可能是豆瓣除了诺兰之外最受好评的导演了(两人的作品都获得了不少差评)。但豆瓣网友的选择与《画面与音响》(也翻译为《看与听》)杂志评选的100部最佳影史相当吻合,堪称某种阴影风向标。该列表每10年更新一次。2012年846位影评人和策展人投出的结果中,Taj的《镜子》排名19,《安德烈卢布廖夫》,26,《潜行者》排名29;在358位世界知名导演的参演结果中,上述三部电影分别排名第9、第13和第30位,而《Ta’s》也被选为电影史上十大导演之五
总之,塔尔科夫斯基是中国电影界一位接近“不言而喻”的伟大导演。稍微考察一下这种神话般的地位,就能揭示出一些有趣的历史路径,从中我们也能反思大陆皮影文化,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皮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首先,《伊万的童年》首次引入mainland China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最早传入mainland China,“解冻电影”之一的《伊万的童年》 (1962)被作为当时电影界内部研究和批评的“内部参考电影”。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雁南飞》 《第四十一》 《一个人的遭遇》 《伊万的童年》等一批名著被批判为鼓吹“战争残酷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小兵张嘎》也在其中。《解冻的电影》虽然饱受诟病,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当时研究电影的“第四代”导演未来在一批执导“伤痕电影”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细节和逻辑都很复杂。只提中国电影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伊万的童年》 (1963)正是中国电影工业对《闪闪的红星》的回应,其论据之一就是里面著名的长镜头;而我猜想(未经证实)《伊万的童年》 (1974)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延续成这种脉络(至少在塑造“小英雄”方面)。当然,也有大量电影向《八月》致敬。两个例子是张大磊的《荒野猎人》 (2016)和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托的《伊万》 (2015)。前者的梦幻处理非常相似,而后者直接复制了很多构图和风景(比如《荒野》的战争废墟和0103010的村庄废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