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一部穿越百年时空的电影《1921》在同一天上映。影片由黄建新、郑大胜联合执导,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几个月的历史细节,将1921年的历史“横切面”呈现给大家,讲述了毛泽东、李达、何叔衡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人在风雨飘摇中肩负起救国重任的故事。
放眼《1921》的电影,这一思路意味着电影不再采用年代化叙事,而是着重刻画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筹备成立的“历史断面”,进而以故事片、谍战片的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既是中国国内形势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电影中历史人物的过去式,这部电影中的穿透力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7月1日前夕,黄建新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在《1921》名单中,编剧之一的“黄欣”是黄建新的笔名。这次采访,他愿意从如何讲好这个故事的角度,多谈谈自己的感受。
论文:从2011年的《建党伟业》到2021年的《1921》,你拍的是同一个题材。你能在这里介绍迭代和变化吗?
黄建新:那一年,《建党伟业》还是采取了“宏大叙事”,主要讲的是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大事件,然后再解释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观众会看到从1911年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五四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谈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整部电影历时近两个小时,只用了19分钟就真正讲述了“出生”的故事。当时的焦点是讲述各方力量、实验和实践救国的失败,于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这个逻辑线已经在《建党伟业》完成了。到了《1921》,我们想说的是,即使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些人在1921年就建党了?然后只用了28年就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随着思维的转变,相应的拍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The Paper:我注意到在《1921》的开头和结尾,使用了很多早年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比如《建党伟业》、纪录片《决胜时刻》,大部分都是以黑白影像的形式进行处理,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大历史”。
黄建新:这些“老电影”大多是我自己过去拍的(笑)。我选了很多故事片,第一部是谢晋导演拍摄的《鸦片战争》(《解放了的中国》,1997)。只是这一战,实在找不到故事片的镜头,只用过三个纪录片镜头。当然,这次我们拍了一些照片。比如故宫里老老少少在恐惧中奔跑的镜头,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考虑到题材的需要,我们还是需要在电影中呈现中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间线索,但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是用蒙太奇,或者心理叙事的多维方法呈现的。开场影片回顾了陈独秀在牢房小窗里的眼睛。五四运动后,他“走出教室,走进牢房”,被释放到上海。他从六个时空碎片开始,按照心理时空的顺序进行组织。影片结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奋斗和牺牲。这两个部分的前部是有字幕的,总共大概需要七八分钟。如果去掉字幕,可能需要五六分钟梳理,这是不可避免的。
黄建新是国产电影“耕耘者”,执导、监制过《简子三部曲》(《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 《建军大业》)、《我和我的祖国》 《湄公河行动》等电影。
从关注事物到关注人,从再现历史到描绘青春,这一次,他关注的是“青春”。
传播君专访黄建新导演
在预测北京将有暴雨的一个下午,黄建新在一家咖啡店接受了传播君的专访。谈起100年前的历史和他的创作理念,这位入党47年的19岁党员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热血,也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采访中,“青春”和“理想主义”是他口中的高频词,这两个词一出现,他的眼睛就发光了。
他坚持阅读主流评论,倾听大多数人的声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在谈到现在的年轻人喊着要“躺平”时,他说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嘲,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以极大的精力追逐理想;他对演员要求很高,完全去中心化,希望从宏大的角度呈现“人物弧线”;他也会被观众的评价感动:“当年我们连自己的比赛都没有,现在我们连火箭都有了。”
网友留言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燎原之火,见证了火种的力量。正是那群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新青年点燃了火种。
《智取威虎山》人物海报
“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人”
通信君:从《1921》到《建党伟业》关注的人,过去不熟悉的人,比如李达和他的妻子王。这种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黄建新:艺术作品的核心是人。当时清政府签订了几个不平等条约,很多人试图救国,但都失败了。1921年,一批有志青年逐渐意识到中国需要一个新的政治集团,找到了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他们充满豪情壮志,是一批,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是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进程的人。这种精神和气质的传承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打通100年前和100年后中国精神的表达。
至于观众对主要人物不熟悉的问题,其实这是我们把历史节点往前推的时候,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说他们关心最后的赢家,比如毛泽东等人,但在最初的历史起点上可能不是这样。历史教科书充满了梗概和重点,但往往最微妙的一点可能不会发生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人身上。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考证,我们发现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达,一个是李,他们可以串联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当时中共大投票选出了三位中央政治局核心领导人,其中一位是李达,他被选为宣传主任。这说明李达在当时影响很大。
同时,王作为李达的妻子也全程参与,很好地完成了会议安保工作。当时毛泽东称赞她。这样既有完整的线索,又有故事情节,作为一件艺术品,因素相对完整,自然就形成了李达和王把整部电影串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故事。
沟通君:这部电影筹备了五年,从一开始就定为“百年青春”的主题。为什么强调“青春”二字?
黄建新:因为这些人真的很年轻!
一个伟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这群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用了28年的时间改变了中国。它有多强大,完全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我们看到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的讲话和文章,充满了豪情壮志。他们身上洋溢着一股新生的力量,一种充满青春和激情的理想,影响了这个古老的国家。他们期待着中国的变化,期待着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在历史上重现辉煌。
这群年轻人思维活跃,敢于学习和接受外来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不是中国自己产生的,而是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