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档案以来,清明档案、五一档案等档案频繁设置记录。2021年6月,中国电影票房正式突破250亿,观影总人数突破6亿。其中《你好,李焕英》凭借票房黑马的出现,获得了超过54亿的票房,名利双收。这部投资少的喜剧电影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
但最近在第四届中国影视资本峰会上,《你好,李焕英》被投资者质疑。萨夫兰亚洲投资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闫妍直言不讳地表示,他无法忍受电影的表现,也从未想过票房会这么好。所有的人工智能模型都是用来推测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推测。电影投资需要理性分析和感性判断的结合,但在中国电影史上,投资者的理性往往是失败的。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票房黑马经常出现,《你好,李焕英》等事故并不少见。但对于中国影视行业来说,单靠偶然的机会是很难支撑起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的。中国影视要建立真正的投资理性,完善投融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每部电影的票房来看,似乎2021年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破冰之春。视觉中国
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使得机构不敢投资
刚刚结束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影视金融活动相当活跃。
在《影视科技完片金融新基建——如何打造影视科技金融生态圈?》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叶宁指出,在几年前影视行业取得长足进步并疯狂增长后,市场迫使影视行业进行调整,中国电影行业正在回归优秀故事的价值和质量呈现。这对真正的高素质创作者来说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影视资本投资越来越冷静,投资者在问一个问题,影视产品如何保证风险的可控性和收益的可持续性?因此,中国的影视产业正面临着一场真正的考验,这不再是简单地创造概念、忽悠项目和拯救局就能解决的。要匹配现在的市场和受众,需要夯实行业基础,没有捷径可走。
关于影视融资现状,闫妍指出,国内电影主要依靠项目方自有资金和跨行业投资者的影视专项资金对外投资,而银行贷款在国外较为常见,但在国内非常少见。有一次一家股份公司通过影视基金下了好几单,但是被质疑了很多,钱也追回来了。所以现在中资银行几乎与影视投资绝缘。
管仲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一智也在论坛上指出,金融业与影视行业对接存在核心制约因素。影视行业以项目为中心,企业却没有那么强的实用价值。但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针对企业的,不能指向项目。另外,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自由职业者,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评级规则,导致很多项目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
北京银行上海分行中小部门产品经理潘志刚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指出,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起点相对保守。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银行产品还是以企业为借款人,跟随项目的少一点。
从银行参与影视行业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专注于知识产权孵化、收购、产品开发和推广的全过程,而不是专注于单一的项目或剧本。潘志刚指出,银行服务于全文化金融生态圈的每一个环节,是银行的服务对象,也是银行未来合作的伙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融
但要找出北京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电影项目并不难,其投资项目主要是主旋律影视作品,如《夺冠》 《金刚川》、《紧急救援》。这类电影通常有最好的导演、创作团队、编剧和制片人等。政策风险小,市场关注度高,风险小。北京银行主要为这类电影项目提供融资服务,表现为投资偏好相对保守,投资项目类型相对单一。影视行业日新月异,观众的喜好日益多样化。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评估和融资服务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一位影视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对单个影视项目的“拒绝”并非凭空而来,电影行业的投资信息高度不对称,投资人对项目的了解有限,项目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外人往往只看到《你好,李焕英》等成功项目的潜在高收益,能带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但“李焕英”的成功是万里挑一的,没有明确的规则可言。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准确预测一个项目是否会成功,所以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会盲目的趟浑水。
保险信用提升创新影视项目风险控制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我们想给影视行业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道,中国影视近年来的努力之一是通过金融技术和保险信用增强来解决影视行业的风险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