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破200亿。
今年对全球电影市场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市场最终突破总票房200亿,达到204.17亿。据灯塔研究所和微博电影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约31亿美元,远超北美电影市场21亿美元,已成功登顶全球最大票房市场。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电影年份,很多数据都是略有“失真”的。比如票房增长率,观影人数,上座率,一系列数据因为疫情的“随机进入”而完全失衡。相比疫情前一整年,其实是不公平的。
2020年的电影市场,更应该注重横向比较。那么对于已经超过200亿元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核心不在于总票房多少,而在于为什么有能力超过200亿元。
“能力”应该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收获。当疫情“冻结”影院时,中国电影市场可以通过在网上卖票重启影院。这背后是一系列“能力”,如实名认证、在线选座、符合限流管控要求的座位锁定等。而进口片,全球档期混乱甚至因为国外疫情而停播,国产片可以做到“破圈”,吸引观众进入。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在疫情的极端影响下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未来才显得有希望。
01“失真”数据是“互联网效应”的最大化
看趋势。
今年的全球电影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不能用数据直接解读。因为疫情,很多数据都有明显的“失真”成分。疫情已经导致全球电影市场不同程度的完全停止,对比不完整的年度数据和疫情前的年度数据,其实很难看出本质问题。
比如国内电影市场年票房突破200亿,却比去年低了68.2%。但这个数据是基于1月23日春晚电影集体撤片,7月20日影院有序复映。那么持续180天的“黑洞”不足以让“比去年低68.2%”有意义。
同样,今年观影人数4.7亿,上座率8.1%,人均观影频率2.0,单屏票房产出27.6万元,较去年大幅下滑。但是,除了疫情停播180天外,影院还面临着复工后限流控制等防疫要求。在此基础上,出勤率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将这些数据与2019年全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着眼当下,从疫情过后电影市场的复苏来看,国内电影市场的复苏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在国内影院宣布复工后的“第一时间”,《第一次的离别》等新片上映,《误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重播片进入市场。复工的第一个周末,因为《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喋血战士》等新片入市,市场立刻回到3000万左右的水平。《八佰》的发布让市场直接破亿。国庆当天,在《我和我的家乡》和《姜子牙》的刺激下,市场最终收于7.44亿元。
在内容供给的基础上,2020年电影院数量为11838家,净增477家,屏幕数量为72394个,净增4110家。虽然屏幕增速放缓,但“净增长”的产业意义更为显著。
在疫情重创全球电影市场的“黑天鹅年”,互联网基因在中国电影市场发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复工之初,在疫情控制下,互联网售票是将观众有序安全带入影院的必由之路;在电影预告中,互联网预告通过自我迭代不断到达观众手中,降低了线下聚合的风险,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能力彻底优化了电影预告。
相比之下,北美电影市场近30%的互联网率让其在疫情影响下难以动弹。但北美电影市场的“互联网”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流媒体平台,其核心目的是将观众从影院带入客厅,满足其家庭娱乐消费的需求。而国内影院市场的“互联网”基因不断将观众推向影院。
事实上,这两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网飞的强势崛起,北美电影市场和流媒体之间将会产生“正面冲突”。也正因为如此,当网飞崛起的时候,国内电影市场的网络化开始进入深度发展时期。随着网上售票和互联网公告能力的不断成熟,互联网对影院电影的积极作用在今年被无限放大,这也是互联网电影企业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
根据灯塔的数据报告,2020年24岁及以下的购票人比例将为35%,比去年低3%。11月底,在阿里娱乐的电影内容策略会议上,李杰表示:优酷平台25岁以下的用户中,有40%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没有去过电影院,但他们都在网上看了很多电影,这证明年轻人中潜在的观影用户是极其可观的。如果我们能利用内容打开与这个群体的情感联系,那么就有可能为电影市场创造和培养更多的新一代观影用户。
但在当下,这句话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娱乐消费模式的常态化,电影市场迫切需要稳定“存量观众”。
在之前的市场分析中,“消费基石”的退缩引起了关注。25-29岁有购买力的电影用户从2017年就开始流失。2017-2019年,票房前五的电影中,25-29岁观众的平均比例从32.26%下降到23.02%。
2018年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后,拓宽观众年龄成为市场的核心口号,也算是电影市场成熟的标志。但拓宽受众年龄群体的前提应该是巩固主要受众。这个主要受众,除了有购买力的25-29岁的“基石用户”,24岁及以下的活跃用户也是电影市场要牢牢把握的“票房力量”。
所以在今年推出的一些主旋律电影中,其实可以看到整个行业都在努力纠正这一点。年轻演员如杨熠钱Xi、刘浩然和黄轩开始在这类电影中扮演更多的角色。如今主旋律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主旋律的年轻演员也增加了电影市场吸引年轻用户的可能性。
阿里娱乐(Ali Entertainment)今年全新的内容标签“可能制造”也是针对年轻用户的。关注整体创作方向:当下青春,有趣生活,近期科幻。谈到推出《可能制造》的初衷,李杰也说:我们想在00后和95后拍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们的标签定义是新的,尖锐的,有趣的。所谓“新、尖、有趣”,就是独特的主题、年轻的视角、温度、脑洞。
除了在内容方向更能响应年轻用户的需求,另一个核心是,根据灯塔数据报告,今年一二线城市的票房份额为62%,比去年低3%。这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票房比例开始上升,尤其是七夕,三四线城市的票房比例达到46%。
今年七夕上映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拉辛》比例高达48%,最终该片票房也突破5亿大关,成为市场黑马。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年轻用户观影感受的“刚好需要”是需要内容供给的。因此,在阿里巴巴影业《金橙合拍计划》2.0版中,不仅将重点放在四大档期,还将扩展到情人节、清明节、五一节、七夕、中秋五大中期档期,实现头部内容全覆盖。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对于年轻用户的“社交需求”是很有吸引力的。这并不是让整个市场回归“年轻小镇”时代,而是关注年轻用户和下沉区域的市场走向。否则,当大量现有用户流失时,整个市场就缺乏真正的“市场引擎”。
总的来说,疫情对全球电影业造成的严重损害不容忽视。但最终,中国电影市场可以成功突破200亿,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背后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支撑着整个电影市场的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