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差的一年。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危机,使他们陷入了寒潮,但也让他们反思,拥抱重生。
中国电影业也是如此。
电影行业“太难”
黑天鹅咆哮,全球电影业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
电影院因为防控破产的情况并不少见。2020年,国内影视公司被注销5328家,年票房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
2016-202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亿元)及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华泰证券
之前疫情肆虐,随之而来的是网上筛查的“攻击性”。
从年初《囧妈》开始,影院电影转网络直播的策略被称为“没有武德”,最近《神奇女侠1984》在流媒体平台HBO Max和影院同时上映一个月.电影行业迎来了最具颠覆性的变革,——流媒体抢占了发布窗口。
人们都说电影大势已去,士气荡然无存。
而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上市影视公司,很难掩饰自己的亏损,股价不断下跌。
今年前三个季度亏损的影视公司多达15家。其中万达电影以20.15亿元的亏损位居第一。华谊兄弟前三季度亏损超过3亿元,已连续两年亏损.
数据来源:同花顺
光媒股价从高点(18.04元)跌至10.90元,跌幅超过40%。
数据来源:同花顺
电影公司还没有恢复实力,国内电影业的复苏之路也走得很谨慎。
来源:灯塔
7月20日是至关重要的一天。国家电影局高调宣布,国内低风险地区影院将有序复工,国内电影业迎来重启曙光。
但由于过渡期的原因,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不及对疫情的谨慎,7月票房主要靠老电影复映支撑,仅达到2亿。
显然,资本不敢轻举妄动,行业内外都在等待真正的破冰机会。
不是《八佰》。我拍了第一部大片《吃螃蟹》。
数据来源:新浪
随着疫情的控制,这部电影的上映给行业带来了活水,8月份电影总票房跃升至34亿。
在经历了平淡的9月之后,期待已久的国庆档并没有辜负预期,促使10月取得了今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单月票房达到63亿的最高。
同时也帮助中国年度票房(截至10月中旬,达到129.5亿元)正式超越同期北美票房表现,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票仓。
图片来源:时间网
好景不长,11月的电影院让人失望。由于《赤狐书生》 《如果声音不记得》 《沐浴之王》等电影口碑不佳,票房实力不强,总数不超过19亿。
于是,圣诞摊、年夜饭摊、春节摊成了“全村的希望”,戴上了战略光环。毕竟,今年12月到明年2月的农历大年夜档期能否大卖,对于票房的释放和电影行业的整体情绪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这个黄金窗口期的效果还是可以预期的。第51周(12月21日-12月27日),全国票房收入10.98亿元,比上个月增长69.24%。国庆文件后,票房市场单周再次突破10亿元。
随着《拆弹专家2》和京M .郭的“翻身之作”《晴雅集》先热身,《送你一朵小红花》等贺岁片预售已突破1亿,还有《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等大片等待上映。
图片来源:时间网
数据来源:华泰证券
不足为奇的是,相当数量的电影资源将为低迷的电影业重振市场,并为业绩承压的目标带来救命稻草。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
人们需要电影院
可能有人会说,你想一想,电影事业会是这样的。
现在偶像化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粉丝经济。在流量,的领导下,营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的商业价值,甚至是明星之旅。
基于此,电影资源倾向于选择这些“受众导向”的候选人。毕竟流量带来的是观众,观众可以转化成票房。
今年的热门《演员请就位2》直接击中了电影行业的现状。在最初的“市场评级”赛制下,扮演S的艺人因为“不红”、“过时”而跌至B级,和很多年轻粉丝坐在A甚至S的座位上。
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这种选择不仅仅是综艺效果,也体现了演员的被动属性。影视行业对流量艺术家真的很宽容,尤其是在他们成为票房冠军之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亦菲主演的《杨洋》《三生三生十里桃花》首映半天破亿,肖恩所主演的《诛仙I》票房一天破亿.然而,在吸收了华丽的阵容和饱和的流量,之后,这类电影以可怕的声誉离开了市场。
就像移动互联网不可逆转一样,流媒体观看也是一大趋势。
碎片化、快餐化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不愿意”踏入电影院“浪费时间和金钱”,流媒体看电影的便利深入普通人的家中。
我们不能否认流媒体的意义,但我们愿意相信电影院的必要性和人们的消费趋势,尤其是年轻一代。
很多人认为年轻一代越来越“互联网化”,已经投入流媒体的怀抱。
事实上,这并不完全正确。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重返工作岗位后,重返影院的目标群体主要在20-30岁之间,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来源:灯塔
事实证明,以Z代为首的年轻一代并没有完全抛弃影院,但是线下观影可以成为——精神消费新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低估了精神消费的价值和力量。
无论是泡吧走出圈子,还是走进电影院,其实都体现了精神消费逐渐体现了大众的视野。
转眼间,年轻一代成为当代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观体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即需要释放自我表达,这种情感在物化后体现在其消费选择上。
盲盒带来的未知刺激,二手带来的陪伴属性,或者电影票记录的专属记忆,都体现了年轻人强烈的精神需求。
他们需要一种仪式感,在忙碌的日子里,对自己的一点点财富有一定的安慰。在移动终端上播放电影快捷方便,但是会损失一点温度。在马克的情况下,“马一经过就看见了”是常态。
电影院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无论是为偶像付费还是热爱电影,人们总能通过投影仪的光线找到自己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所以对电影的热爱可能会转移,但不会真的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院和流媒体将会更多地并存。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推动了好莱坞电影业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电影格局。21世纪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重塑了电影业,在此期间,中国电影业有了一个历史性的领先机会。
在后疫情时代,当市场直面流量痛点,探索更多电影类型时,影视公司可以通过叠加IMAX、dolby pro logic等技术的变化,选择性地拥抱网络频道,但也会通过技术和内容在这个股票线下市场展开脚踏实地的竞争。
结论
曾经有人问,电影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吗?你能救死扶伤吗?
也许不是,但在任何时候,高质量电影所传达的故事和情感,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础。
独特的价值(社交、共情等。)线下电影院传达出来的东西会比快餐线上观看更深刻,这也是线下电影带给人类社会最特别的精神礼物。
也许疫情过后,你会发现,期待和热爱进电影院这种小事的人比想象中多。
毕竟很多人的声音都是:SRD(虽然).我还是想在大银幕上看到超级英雄,见证中国科幻的腾飞,国内电影的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