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几年,这可能是阿里影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发行。”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影业总裁李杰告诉《毒眼》。
在今年金鸡奖电影节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阿里巴巴影业公布了内容标签“可能制造”和自制名单。李杰在一次独家采访中已经表达了回到内容表的决心。现在,阿里影业留下了最重要的一块。
对于阿里巴巴影业来说,这就像是一次破船的战略转型。前进是成为十亿美元公司的伟大想象;如果你停下来,你将回到600亿市场的常规拼图。
打破壁垒的可能方式是“内容创新用户运营".具体来说,就是为年轻用户制作带有色调内容的电影,而凭借个性化账号运营,它就成为了具有用户粘性的内容标签。
李杰的布局着眼于未来。他认为,下一代电影公司可能会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品牌,而目前的电影项目可以逐渐积累品牌效应,不仅关系到一城一池的票房得失。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巴巴影业总裁李杰
这个想法指的是擅长用户运营和内容制作的外国电影公司A24,以及袁琪森林、bilibili等传统互联网气质领域的国内闯入者。
可能会做出和链接互联网长期以来对电影的改造努力。2016年,他们试图用大知识产权和流量明星来吸引年轻消费者。现在阿里巴巴影业计划为年轻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消费。
互联网进入互联网几年后,电影的制作逻辑并没有被颠覆。将概念落实到产业细节,突破电影产业的惯性,是阿里影业面临的问题。
然而,行业需要改变。即使没有经历线下关机,成长缓慢的电影行业也需要考虑吸引新用户,处理好医院和网络的关系,对抗不确定性。阿里巴巴影业能否为行业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是观察可能的制造的最大意义。
互联网公司如何做内容
在电影名单发布期间,21部新电影和年轻导演的肖像被整齐地排列在大屏幕上。阿里影业上一次批量发布电影榜单已经四年了。
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羽翼未丰的阿里影业发布了一份包括17部电影和2部电视剧的电影名单计划。这些“大IP流量明星”的片头是阿里巴巴影业内容的第一阶段。
当时李杰刚接手淘宝电影,同事们对内容都处于无知状态。后来,在与阿里娱乐高管讨论时,李杰抛出了“高地思维”的概念:任何进入一个行业的公司都必须有一个战略切入点。现阶段,阿里影业应该暂时放弃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布局,以电影票务和公告为切入点。
然后在第二年的电影节上,在其他电影公司忙于发行重磅电影的同时,阿里巴巴影业把自己在影坛的地位换成了水电煤,暂时没有进入内容轨道。此前相对独立的淘宝电影成为战略重点,内容放在发行团队之下。出去谈内容合作也是以票务为主。
利用淘宝电影自下而上进入电影行业,是阿里影业此时的玩法。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淘宝电影的市场份额达到43.6%的峰值。此后,阿里巴巴影业也增加了更多内容。
2018年11月,阿里巴巴影业推出“金橙合拍计划”。此时正是国产电影重获市场优势的时期。阿里巴巴影业还在资金、宣传、平台资源等方面为这些电影提供弹药支持。比如今年发布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一点就到家》,都是来自“金橙合拍计划”。
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海报
在通过联合制培养内容判断的同时,阿里巴巴影业还在培养年轻导演,努力打造人才梯队,所以有一个以培养年轻导演为主的“燃火计划”。与此同时,近年来对大型风险投资公司的探索也让它们得以在一批保留年轻的导演和电影项目
在为回归内容表做了更多准备之后,阿里巴巴影业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
拥有发行能力和优酷支持的阿里巴巴影业,为电影内容提供了重要渠道。然而,李杰并不觉得安全。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引流的量不再是一个渠道,而是一个高质量的内容:“内容最重要,内容可以渗透到所有渠道。”
阿里影业决心回归内容表。除了继续和《金橘合拍计划》一起参与主流商业片,还要找一个在自制力方向上有差异化可能性的内容轨道。
更重要的是,影视公司固有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多痛点。项目化电影制作抗风险能力弱,与用户接触随意。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影业希望成为一个更有用户价值的内容平台。
承载着这个愿景,就是阿里巴巴影业这次发布的标签可能的制造。
为未来生产
在李杰的计划中,有可能做一个更年轻的内容标签。
这是一个面向年轻用户,讲述年轻人故事的内容标签。据报道,这些故事将努力实现新颖的主题、年轻的视角、温度和大脑;这些“前沿而有趣”的作品和背后的年轻创作者也有机会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注入动力。
同时,为了以更高的频率与年轻用户联系,可以创建个性化的运营社交账户,并生产品牌的外围产品。
品牌化的想法不是空中楼阁,参考对象是北美A24公司。这家电影公司刚刚成立7年,但已经制作了《机械姬》 《月光男孩》、《伯德小姐》等兼顾文艺片气质和市场收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