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是观众接触电影的第一媒介,其优先性甚至早于电影海报和公告。一个引人入胜的片头可以给一部普通电影带来巨大的前期人气,相反,一个不适合引人注目的片头也可以让一部好电影灰飞烟灭。
当然,随着市场和受众审美的变化,“好标题”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对于不同种类的电影,什么样的片头能让观众多看?什么样的标题容易错过目标受众?今天,我们来吃一顿大餐。
根据不同的电影主题类型,我们从近三年的国内电影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项目案例。这些项目有不同的规模和目标受众,但同样的事情是,他们的命运因为标题而改变了。
青春爱情电影
从以往的市场情况来看,片名拖累影片一般是普遍的,但片名对项目的加成大小则因类型而异。像关于青春和爱情的典型作品,因为受众相对垂直,受众更注重标题,所以在各种题材中,标题加成最大。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年底上映,让很多观众“又爱又恨”,但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在片名、档期、营销等方面都有足够抢眼的属性。可以看出,影片上映前一个月,想看的猫眼数量居高不下,最终累计想看的人数达到28.5万。
被疫情打断的爱情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备案两次了。虽然已经备案两次半年了,但它想看的日数据,因为标题抢眼,一直处于高位。作为一部观众少的言情片,累计想看这部电影的人数达到了64.3亿,基本达到了近几年这类作品的巅峰。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过去三年获得片头奖金的青春爱情电影,大多采用了同样的命名方式。像《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地球最后的夜晚》,《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悲伤逆流成河》这样的作品都采用短句长标题,带有一定的情感表达。
情感是青春爱情片的主要卖点之一,所以一个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片名,可以帮助观众快速代入情感,从而激发观影欲望,为前期热度做铺垫。
相反,一些错过目标观众的青春爱情片,大多是以一个暧昧的片头开场。
比如三部作品的题目《如果声音不记得》 《荞麦疯长》 《抵达之谜》绝对是文艺的,但是和青春和爱情联系不大。光凭这四个字的标题,有经验的观众还是能读出一些痛苦、青春、爱孩子的内涵,只是没有直白的表达。
悬疑,犯罪电影
悬疑和犯罪电影是目前电影市场的主流电影主题。除了长期困扰观众的电影片名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外,这些电影片名大多不会出错。
好的悬疑犯罪片片名要简洁直观,类型明显。作品如《如影随心》 《误杀》 《无双》 《除暴》 《反贪风暴》 《扫毒》等。基本上是用片名表达电影内容,让观众尽快理解电影主题。
至于相反的情况,市场上的项目仍然集中在两个问题上:表达不清和类型模糊。比如两部香港电影《拆弹专家》 《低压槽:欲望之城》,无论片名中的标点符号是否有实际意义,采用的片名显然与悬疑、犯罪没有强烈关联。同时,观众很难从片名中读出影片的主题。
《催眠裁决》也是典型案例。以前有两部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后来的我们》也是用歌名作为片名,都是爱情题材,但是《大约在冬季》也剪掉了歌词作为片名,是犯罪片。
这种标题的选择既不能向观众传达太多有效的信息,也起到了误导的作用。从猫眼看性别分布不难发现,想看悬疑和犯罪类电影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或者说男性观众比女性观众分布更广,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女性观众想看的多达70.1%,这显然是错误引导的。
剧情片
戏剧电影是一个很大的类别,在电影类别中有很多类型。既然统称为戏剧,顾名思义,这类电影的主要目的就是讲故事。
好的故事要有好的标题,好的标题要直观明了。比如四部作品中《风雨云》 《邪不压正》 《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指向主题,《叶问》提前告知主角身份,《邪不压正》 《我不是药神》直接以主角职业和姓名作为全片片名,非常直白。
按理说剧情片的命名规则其实很简单,没必要浪费太多笔墨。所以,只有太冷门的话,才会让观众敬而远之。
回归工作后上映的香港电影《中国机长》,集合了郭富城和杨千嬅两位香港电影黄金人物,在上映前获得了很高的口碑,但在内地市场还是遭遇了冷点。对于粤语区的观众来说,他们可以很快理解《麦鲁人》这个片名的含义,但对其他地区的观众来说却不友好。